在物理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如开放性的实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的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可以有不同处理方法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它只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价值取向来衡量利弊进行评价。例如:在“调查研究:灶具的演化”的课题研究中,有的同学可以从煤球炉、液化气灶、电炉、电磁炉、微波炉等的演变,从技术进步和对生活带来的方便角度进行调查研究,或从比较固体燃料、气体燃料及电能的利用哪一个更经济、安全的角度来进行调查研究,或从这些灶具的使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即对同一个课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深度来进行研究,可以没有模式,更没有统一的答案。因此对课题研究的评价,关注的不是研究的成果,而应该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注重研究的过程。 10、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课程究竟是教学的“枷锁”还是“跳板”?是教学的“控制者”还是“促进者”? 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观。
相关信息: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