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
地域文化 清远人文地理之连南排瑶耍歌2012-11-30 11:11:00 阅读 参与讨论()马上投稿

地域文化 清远人文地理之连南排瑶耍歌
 瑶族,是我国一个较为复杂的少数民族。瑶族内部,因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的差异而分为30余种,而聚居在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八排瑶”是其中一种。
  
  据《连山县志》、《连县志》及瑶族来路歌等史料显示,连南瑶族先民来自湖南洞庭湖及道州一带,而唐代刘禹锡官贬连州时写下的《连州腊月观莫瑶猎西山》或可证明排瑶千年以前就已定居于连县(今连州)西边的连南。
  
  连南排瑶历史悠久,有本族语言,却没有本族文字,反映在民间文艺上,就成了独特的风格——排瑶“耍歌堂”便是其中的特色之一。
  
  
“耍歌堂”之源流
  
  据《广东新语》记载,“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功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曰耍歌堂,男女同集跳舞唱歌。同时自由结婚,礼仪甚简单”。可见,排瑶定于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耍歌堂”是传播历史知识和欢庆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传统节日。
  
  “耍歌堂”被瑶民称为“挨歌堂”,是排瑶规模最大最隆重的集体性的传统娱乐活动。相传瑶族的祖先盘古王婆诞于农历十月十六日,此时适逢秋结束,排瑶便早在此前的六月六节里择下日子,定于农历十月十六日或在此前后举行“耍歌堂”活动。
  
  “耍歌堂”分为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每十年举行一次,通常历时3至9日,有的地方(如大掌岭排)则要闹上14日,小歌堂只需一日,每三五年举行一次。
  
  每次“耍歌堂”之前,早在六七月间,排瑶各家各户就开始积蓄粮食、大豆,催肥鸡、鸭、猪、牛等;“天长公”、“关目公”、“先生公”等长辈早早聚集开了碰头会,商定歌堂开支款项,而后摊派到各家捐款捐物,用以修缮庙宇,翻新盘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购买酒肉、香烛等用品;各家各户事先告知亲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上排玩耍。
  
  
仪式繁多“耍歌堂”
  
  “耍歌堂”的第一个仪式是“游神”大典。三声土铳炮响开道,由瑶排一名最有权威的老人鸣锣率众过街串巷游行。老人身后通常是两名彪悍瑶民,双手擎举着带枝叶的“幡竹”(碗口粗大,约10米长),幡竹上吊着玉米包、稻穗、花纸条、彩绸丝带等;随后是抬神像的队伍、长鼓队、铜锣队、唢呐队、男歌队、女歌队、小孩队以及扛着长矛大刀、三齿叉、鸟枪等武器的猎队,鼓乐喧天、载歌载舞,浩浩荡荡周游全排的大街小巷。
  
  游行队伍所过之处,在巷口,转角的地方都有人在那儿摆放糍粑饼果,赐酒犒劳。游行者挂备瑶袋领收这些物品,酒即每人一碗,仰首一饮而尽,此时的排瑶山寨人流如潮、盛装缤纷,歌舞队跳着刚健粗犷的长鼓舞,如龙腾虎跃,非常壮观,鼓角的厚实雄浑之声此起彼伏,响彻群山。
  
  游神结束后,众人齐齐享用丰盛的美酒、佳肴,又是一番喧腾。酒足饭饱之后大家都醉意朦胧地来到“歌堂坪”“讴歌跳舞”。
  
  排瑶的姑娘身着盛装,颈系银圈,头盘用野薏米串成的珠子,娉娉而来,排列在歌坪上方。首先,司仪走入歌堂中间引吭高歌,众人同声和唱,歌声震撼群山。
  
  随着,排瑶青年男子三五成群,头缠红布头巾,上面插着的白雉翎迎风招摇,煞是英武,长鼓挂腰,呼喝而来,向着姑娘们跳起粗犷、刚健的长鼓舞,边舞边唱,先是催请歌,而后是盘问歌,继而唱初交歌、深交歌。姑娘则怀了几分兴奋和羞涩与之对歌问答。未婚男女常借此机会向心仪之人一诉衷肠,进而择得佳偶。
  
  过州过府是“耍歌堂”的一个中心环节,其目的是怀念排瑶祖先迁徙的坎坷历程。过州过府前,瑶民在歌堂坪上插36枝竹签,签上用色纸写上雍州、道州、荆州等地名,每隔二米插一枝,成方形。届时,由族长、先生公摇着铜铃,念着经书在前头开路,紧接着长鼓队、牛角队、铜锣队、男歌队、女歌队等排成长龙,围绕着竹签(象征着州、府)转,每个“州府”要绕转九周,谓之“过州过府”。
  
  当瑶民们走累了、喝够了、喝醉了,歌堂就进入追打“三怪”的仪式。所谓“三怪”,即由三个人用黑、黄、白三颜色涂抹在脸上,扮成黑脸公、黄脸公、白脸公,代表着邪恶的妖魔;“三怪”各自身挂3斤猪肉在前面跑,瑶民在后群而追之,有的拿刀使斧,有的举锄挥棒,呼之嚷之一拥而上,意在抢夺挂在“三怪”身上的猪肉;“三怪”则不顾道路坎坷不平,拼命冲出密集的人群,往田野山岗夺路狂奔,直到逃者精疲,追者力竭,仪式才告终结,而后3斤猪肉也归扮演者所有了。
  
  最后,“耍歌堂”进入尾声阶段,是“送神”的仪式,即把祖先的塑像送回庙宇。当秋日西落时,“耍歌堂”集体参加的各种仪式已经结束,瑶民各自回家烧制晚饭款待亲戚朋友。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