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
名师点评2012上海高考各科试卷2012-6-14 10:35:00 阅读 参与讨论()马上投稿

名师点评2012上海高考各科试卷

追求精致保持稳定

  ——2012年上海高考政治卷特点

  2012年上海高考政治试卷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概括:精致与稳定。课程立意、命题思路、试卷结构、难度和区分度保持相对稳定,而设问、材料选题、材料组织、答案和评分量表等具有明显的精致化倾向。在稳定中追求精致化,以精致化促进稳定,“稳定与精致”使考试能够更加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有利于学科健康成长,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一、材料选题精致化与课程立意稳定体现

  政治课是德育显性课程,因此高考政治承载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育人文精神的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试题的选题。综观整卷可以发现,大多数试题材料选题落于微观层面,题材生动,可读性强,贴近学生,如第37题虚拟一名网友表达对微博的种种看法,行文中借助一定网络语汇以增添情景真实性;第34题以“曹冲秤象”为例,并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一种问题解决的创新程序。另外,第33题涉及鱼精蛋白注射液短缺问题、第32题分析上海市政府扶持实体书店、第26题描述了一则著名的投资理财对比实验、第20题提供一组两会热点话题调查数据、第11题要求考生选择“居民闲暇时间效用”调查问卷的内容等,这些试题选题微小,但依然渗透主流价值观,意在引导教学更加关注具体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社会现象。

  二、材料组织精致化与命题思路稳定

  高考政治坚持立足书本、关注现实、体现能力的命题思路。这一思路表明,能力考查主要建立在材料分析基础上。从整卷看,今年考查识记教材内容的试题只有3题,共6分,而大部分试题考查的思维过程都以材料为分析对象,因此,今年试卷文字和图表阅读量都略有增加,但试题命制中注意到了材料组织与考查能力的匹配问题,去芜存精,力求没有冗余干扰信息。如单项选择题第21题材料引自毛泽东《实践论》,虽然有142字,但作为考查“运用哲学知识归纳材料实质”能力所需要的文本,阅读量并不为过,该试题的命制为选择题考查向较高层次能力迈出重要一步。再如简答题第34题,要求考生解释连环画中包含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联系的观点,试题答案并不复杂,而能否把握材料全部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区分不同水平考生能力差异的关键。

  三、设问、答案精致化与试卷结构稳定

  整卷内容分布、题型构成和测量目标权重等总体上保持稳定,但设问和答案都呈现精致小巧的特点。今年试题设问有三个特点,(1)向思维深处延伸设问。论述题“我国如何在立法过程中确保法律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从“是什么”、“为什么”的概念和原理间的逻辑演绎,延伸到“怎么样”的政治生活实践层面;(2)以具体知识点切入设问。如第33(1)题要求考生从“市场供应”的角度展开完整的逻辑推导过程,第33(2)题要求考生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由果推因,而第32(2)要求考生借助于“国家职能”知识推测政府扶持实体书店的目的;(3)选择设问指向清楚。大部分选择题不再使用“表明”、“体现”等,而以半开放句式设问,并使用与试题考查的能力相一致的动词。

  今年答案书写量比往年少了400字,控制在1700字左右,这与设问方式的上述改进不无关系。

  四、评分量表精致化与难度和区分度稳定

  今年高考政治开发了7个适用于不同评分方法的主观题评分量表,量表刻画了各层次能力考生之间质的差异,为有效控制难度和区分度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以往PTA或一般等级描述基础上,今年量表开发还增加了对答题模式和分数解释项目,这是评分量表精致化的又一个表现。如第33(1)题,量表编制首先解剖分析市场供应短缺原因的完整逻辑过程,再确定5个逻辑环节中的2个重要环节,以此描述4个等级水平上的不同答题模式,即认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不同的分数解释。如此设计,既能帮助评分教师运用答题模式和等级描述有效甄别考生,又能帮助教师通过分数解释了解试题考查的认知过程,对教学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今年精致而稳定的政治试卷提示我们:一是重视基础。政治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都需要充分的知识积累和储备。重视基础知识,不仅要重视概念、原理和逻辑,而且要进一步深入它们内部,探求政治运作过程,进而提高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二是增加历练。与其他课程不同,政治课十分关注并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这就使得政治课所学内容,与考生既十分“遥远”,又紧密相关。关注、分析并解决发生在身边的国内外时事,需要不断参与、历练,有助于增加对政治课程的理解和把握;三是提升能力。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政治课所特有的任务。这是政治课的内在要求,是考生从一个场域走向另一个场域,为步入社会做准备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需要。这就需要考生,不断提升分析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立足实际引领教育

  ——2012年上海高考历史卷特点

  高考历史既要立足中学历史教育的实际,不脱离教材、考纲等基本要素,又要对今后中学历史教育起到特定的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在今年考试命题的立意方面做了如下考虑:

  第一,注意历史学科和历史思维的特点。我们反对片面、定式、贫乏的历史思维模式,倡导多维、生动、厚实的历史理解方法。中学生最需要养成的是根据史料说话这种方法或思维习惯,用尽可能充分的史料去分析问题。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在过往时间、过往场境中发生的一件件事情,因此历史研究需要调动各种思维手段对曾经发生的事例做“有限度的想象”和合理推论。其前提是对史料的阅读与分析理解。以非选择题为例,“梭伦的大盾”、“开国议政”、“伏尔泰眼中的中国”等题目就是要求考生对史料进行充分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对雅典民主政治、科举制与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统治、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等做出深刻的解释。考生如果脱离材料进行抽象的回答都会发生跑题的现象。当然这些考题的根本要求是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关于“从世界大势论述鸦片战争不能避免”一题则要求学生具有宏观历史分析的能力。“妇女与教育”一题则需要考生透过历史的表象找寻社会转型的实质。在选择题方面,也尽可能做到以丰富的史料作为依托,然后由考生进行选择。再就鉴别史料而言,其中亦大有文章,高中生应能初步掌握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区别。选择题中关于研究特洛伊战争与《荷马史诗》的立意就在于此。当然还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如读图像、地图、年表等,这些在试卷中尽可能涉及。

  第二,注意身边的历史、社会历史特征及文化交流。“身边的历史”这一概念涉及历史学科的许多特点、内涵。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年鉴学派、思辨历史学、历史叙事理论等等,无一不与身边的历史这种概念关联在一起。身边的历史是最为生动的历史,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历史学特别注重历史上发生的一件件事例,但不是所有历史事例都要我们强记。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所引起的巨大社会变革是第一层的知识。这一层面的历史事例改变了文明、时代的性质。在某一个时代,那些推进或减缓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化的事例是第二层的知识。另外就是与上述历史事例相关的长时段中的环境、人的创造活动和成果等。它们属于第三层的知识。命题组在考虑选择题时注意这三层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不出偏题、怪题,选择有历史思考价值、有历史意蕴的题目。历史会出现轰轰烈烈的场景,但巨浪过后,留在人们身边并发生实际影响的是人、物、制度和观念等。历史通过诸多活生生的事例来展示那些看似静态的内容。其中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所有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发生的根本所在。人和物都是看得见的因素,而制度、观念等则不是直接抓得住的东西。历史总是与当今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考不应当围着时事转,高考是对出色的历史学习之检测。但高考试卷与历史教育一样必须关注现实的历史变化实际。今年是南京条约签订170周年,我们选择鸦片战争的题目,其意义也在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学历史,就是参与历史,就是在与昨天进行对话。“开国议政”一题中的假设提问就是这种参与性的体现。这是历史学生动性的根本所在。

  第三,注意中外打通、古今打通、文史哲打通。力图将考点与考点背后的历史底蕴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理由是:一个学历史的人要成为有资格与历史进行对话的人。例如古代中国是一个农本社会,又是多民族共同生存的地域,政治上是中央集权统治,在思想文化上则表现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命题组力图在相关考点上将古代中国文明的丰厚底蕴呈现出来。最佳选择题中的百家争鸣一题、非选择题的最后一题等都体现了上述立意。

  试卷稍有“变脸”基调“涛声依旧”

  ——2012年上海高考地理卷特点

  2012年上海高考地理卷与去年相比,出现了一些变化。

  首先,选择题图、表的阅读信息量明显增加,对考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要求有所提高;其次,试卷结构略有变化,综合分析题共同部分的大题由过去的6题减少为5题,且简

  答题成为“主角”;其三,论述要求略有提高,第一次出现了单题12分的论述题,加强了对考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其四,难度结构有所调整,在试卷总体难度保持大致不变的前提下,选择题难度略有提高,综合分析题难度有所降低。

  专家估计,由于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与考生学习能力的增强,以及命题基本思路与试卷整体要求仍然没有改变,这些变化不会造成今年地理考试成绩的明显波动。

  整体而言,地理测试的基本要求仍然保持不变。

  第一,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的内容格局不变。今年地理高考试卷中的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内容比例为15:85。其中系统地理考点的覆盖面达到75%,考查的地理知识主要是重要的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例如,海洋资源、洋脊、海沟、岛弧、渔场、人口密度、农业地域类型、我国区域开发战略等地理名称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我国水、旱灾害分布事实;凌汛、地方时、区时、远日点、河流补给、地域文化等诸多地理概念;旱灾成因、热带雨林气候成因、工农业区位因素、城市土地利用影响因素等地理原理;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自然带分布等地理规律。例如,“阿根廷”一题,看似是区域地理内容,但其中“潘帕斯牧区区位分析”、“巴塔哥尼亚高原气候干燥原因解释”涉及的知识要点大部分是系统地理的内容。统计表明,试卷中需要记忆的考点已经下降为12%。这显示,高考加强考查考生的高中地理原理,要求考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与技能,展示地理思维能力,引导考生摒弃死记硬背的传统应试方式,改进学习策略,引导教师进一步理解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改善地理教学。

  第二,追求鲜活的命题风格不变。贴近生活、联系“热点”是保持试题鲜活的重要方面。今年试卷中将新近的“黄岩岛”、“我国首座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首钻成功”等新闻素材编入了试题,充分凸显了地理学科爱国主义教育与海洋权益意识教育的功能。试卷还结合人们关注的PM2.5污染环境的问题,考查相关地理知识。及时引入与反映地理学发展的新成果,也是保持试题鲜活的另一方面。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一题中,首先介绍了一种借鉴物理学的重心概念研究产业空间格局演进的一种重要方法,然后要求考生阅读“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从中获取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变化的信息,正确回答问题。这样的试题能够较好地考查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教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第三,强调地理思维考查的“主旋律”不变。统计表明,试卷中体现地理思维考查目标的试题比重高达63%。对地理思维的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分析、比较和归纳地理特征,例如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地理分布特征;二是解释地理事物或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厄尔尼诺”论述题要求考生不是一一罗列现象而是解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该题可以较好地反映考生的地理思维水平;三是评价人地关系中的各种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比如,对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做出评价,对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江南丘陵地区减洪防涝提出合理建议,都能够比较有效地引发考生对人地关系的深入思考。

相关资源: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