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常用知识点总结: 1、周日视运动规律:
(1)春秋分日:极点除外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2)夏半年(3月21日——9月23日) A、极昼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B、极昼区N点除外,日出正北,日落正北 C、北极点:周日视运动圈与地平圈平行,一天中无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度为直射点所在的纬度)。 (3)冬半年(9月23日——3月21日) A、极昼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B、极昼区S点除外,日出正南,日落正南 C、南极点:周日视运动圈与地平圈平行,一天中无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度为直射点所在的纬度)。 2、季风及其成因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天气系统:锋面系统、高低压系统(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 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云雨形成持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天气实例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华南地区春暖多晴; 一场春雨一场暖。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 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 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气流方向垂直方向上升下沉 水平方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辐合北半球--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天气中心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天气晴朗 对我国的影响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夏季:长江流域的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 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锋面气旋:见着气压场中出现锋面系统,则此气压中心定为低压。 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自然方面:太阳辐射(最根本)、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下垫面(海陆差异、洋流、地形)、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 ☆影响日照时数长短的因素(如重庆市年日照时数仅1200多小时) (1).天气状况: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数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数长;(3).昼长;☆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太阳能)的因素)(1).天气状况:晴天云量少,削弱作用小;(2).地势:(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空气密度小),削弱作用小;(3).太阳高度(即纬度):低纬地区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圈的路程短,削弱作用小;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大兴安岭~兰州~昆明一线以西以北地区丰富; 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最贫乏的地区是四川盆地为什么? 青藏高原:①降水少,晴天多,削弱作用小,日照时数长; ②地势高,空气稀薄,削弱作用小; ③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四川盆地:多阴雨云雾天气,削弱作用大,日照时数短;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2)、同一纬度地区:主要考虑下垫面性质,包括 ①地形地势:海拔高,气温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②海陆位置或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 冬季,海洋大于陆地,沿海大于内陆; ③洋流: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有降温作用; ④植被状况:夏季有植被的小于裸地,冬季有植被的大于裸地; ⑤天气状况:白天晴天大于阴天,夜晚晴天小于阴天;-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地区小,高纬地区大;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即阴天小于晴天; 气候的海洋性越强、气温年较差越小(最热月气温在2或8月); 气候的大陆性越强、气温年较差越大(最热月气温在1或7月,且秋温大于春温);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或太阳辐射:低纬区大于高纬区; (2)、季节变化:夏季大于冬季; (3)、下垫面: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林地小于沙地,同一位置地势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 (4)、天气状况:晴天大于阴天; ☆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1)、大气环流: 气压带风带——高压带少雨,低压带多雨;西风带多雨,信风带少雨; 季风环流——夏季风多雨,冬季风少雨; (2)、下垫面: 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洋流——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有减湿作用; 海陆分布——由沿海向内陆,离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 临海迎风岸海洋性较强,降水较多;临海离风岸或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小,大陆性较强,降水较少;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