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类、政治、经济地理格局演变类: 政治、经济的地理格局由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所决定。国家利益决定外交的价值观;国家的实力决定外交的行动方式;国家的意志决定外交的实际效果。 (一)、战争类:天、地、道、将、兵战争五要素,战争与相关国家的军事实力、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全球战略密切相关。“天”、“地”——往往由地理学科完成;“道”——由历史形势来决定(史实分析),由现代政治思想来辩证分析。“将”、“兵”——仍治人之理,由语文来解说。1、战役何时开始?取决于天时——气候有利特点。如诺曼底登陆时机的选择。诸葛亮草船借箭。苏联卫国战争反攻希特勒。 2、战区在哪里开辟?取决于地利——地势、地形、位置、资源特点。如美国占阿富汗以当地反ZF武装为主——是其地形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占伊拉克则以飞机、导弹这主——是因其地形地貌以高原沙漠为主。 日本侵华的步伐为先台湾、次朝鲜、再东北、再蒙古、再华北、再山西,而止于四川。是由于地理位置所决定。 我国有“外战不入川,内战不过台”之说,皆由地理位置所决定。我国台湾岛位置对我国东南国门安全的意义重大。但多以和平统一为主流。 3、战争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人和不和,人争不争?为什么要打仗?这是由地缘政治、经济形势格局特点所决定。 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缓和,与两均认识到“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发展主流有关,如与印度需求“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油气线路能源通道有关。当然也与两国都拥有了核打击能力有关。 (二)、经济类:认识世界支柱性矿产资源(石油、煤、铁矿)分布格局,世界生产力发展和分布格局,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工业产业转移的特点。 目前,美国科技发达,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中国制造业规模大、市场大,是世界经济的火车的动力源。1、把握产业革命自西欧向西推移的规律:世界工业产业化进程,自西欧(英国)产生后,其空间移动过程表现为西进的特点: 18世纪下半叶英国、西欧殖民19世纪上半叶大西洋西岸(北美东北)大西洋文明19世纪下半叶美国西部大开发、太平洋东岸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东西矛盾、西方侵略20世纪下半叶亚洲东部沿海地区太平洋文明21世纪初中国中部兴起、西部开发,实施南出战略欧盟东扩。 产业的西进,导致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从而引起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的新变化。这种变化过程一般是“先头”-——武装统一、政变、军事占领取得治权,后“两手”——贯彻执行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洗牌、外交拉拢,最后“两足”——经济统化、文化同化。 2、认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基本格局: ①经济三极——西欧、北美、日本特点。政治三极——美国、俄罗斯、中国。媒体流传说:“世界的事没有美国不行,欧洲的事没有不行。” ②三类工业——传统、高新技术和新兴工业区区位特点。(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环境、政策等。) ③三级地域——沿海地区是龙头、中部地区在崛起、内陆地区在发展(区位特点)。 ④三种布局——煤铁复合型、临海型、临空型的区位要求。 3、我国的区域特点借鉴和吸收世界相似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经验与教训 ①主要大国发展经验:美国的南北统一、西进南扩和高科技带动经济的发展;英国的海外贸易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德之重工业改造,“留住‘马克’,输出‘思’”;新加的改革开放,吸取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优势,融会贯通;法国的农业和能源政策,工业品的精品战略;日本的外向型,沿太平洋西岸雁行布置工业的发展战略;意大利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苏俄之政治、经济失败教训;西班牙的极时消费教训;阿以之多源矛盾教训等。 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善于结盟联合——区域化一体化战略:欧盟建设经济关税、政治大同盟,统一欧洲大市场战略;北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日本的雁行模式;美国的亚太扇形模式;英国的联邦战术。 为此我国正在推动建设东南亚自由贸易区(东盟+1)、中亚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中日俄能源安全体系)、中印缅孟(BCIM)地区国际经济合作区、中非合作组织、中国——南美经济合作组织。中国——欧盟贸易体系等。 第七类、国家安全类 (一)、热点问题 1、国防、国体安全:从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及该国的全球战略需求出发,分析地缘关系及举措的合理性——政治和经济意义有哪些?;反恐怖、反独立、反分裂是这类题的常用命题。近几年我国外交方略是“远交近睦”,“睦邻、友邻、富邻”是我国国门战略的“点睛之笔”。 2、粮食安全:从粮食的基础地位、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和人与耕地、水源的基本关系出发(见《粮为国本,水为粮食》),来分析重视粮食生产的原因和生产的区位条件; 3、能源安全:从能源的需求出发,依据能源的消费结构和分布格局来分析,构建国家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的方法和意义。如,我国今年内的首脑外交多为“能源外交”。 4、人口的安全:大陆13亿人口日的到来,为人口安全再敲警钟。应能回答我国人口形势的新特点,认识和谐发展的必要性,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垢发展观,辩证地分析我国发展中遇到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5、生命、健康安全:应有灾害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地理课题能认识水文灾害、地质灾害、大气灾害、生物灾害的表现、分布,分析其成因和针对性措施。 政治课题能认识党和ZF重视食品安全的意义;救灾减灾的政治、经济意义和哲学原理。 6、科学地位的安全:太空技术、极地科考、大洋科考等,地理常用时空时差来考;政治常用其意义来考。 (二)、热点地区地理环境特点: 1、世界水土资源、矿产资源分布基本格局和世界观重要的交通线(世界之钥);a、世界石油、铁矿、橡胶、粮食等资源分布格局状况——中亚、西亚、东南亚、北非等。 b、国际地缘战略的边缘地区地理环境特点——中亚、东南亚、中美洲地区、朝鲜等。 C、与中国经济关系密切地区——美国、欧共盟、东南亚。 2、锁住世界的钥匙——主要的交通线和具有重要交通意义的海峡和半岛的地理环境特点。以五大航运要冲最重要: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英吉利海峡、麦哲伦海峡最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