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力发展与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 人类的整个历史,就是不断适应和改造自然,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变革的历史。第一产业指农业,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部门。对于第一产业中的"第一",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理解:①第一产业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吃饭问题;②第一产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形成发展的基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生产力低下,农业落后。 生产力发展具有台阶式突变发展和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特点,这种特点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三大产业的分异,并且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学习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差异时,不要死记硬背有关内容,要联系我国近几十年产业结构变化进行理解,并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我国近些年来大批农民进城,正是我国产业部门结构发生变化的表现。 例:几十年前,我国最大的难题是解决吃饭问题,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平均每4个农民才能养活1个人,买食品用粮票,粮食属于最紧张的物资。近几十年,在科学技术等因素的推动下,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大增,农村出现大批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也随之变化。1979年,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31.9%,1994年则下降到了18.8%;1979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0.6%,1994年则上升到了32.8%。 (二)分层次掌握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主要因素"为重点内容,学习时要分三个层次去掌握。 第一层次是要知道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有哪些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自然条件(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等要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人口和劳动力状况、经济地理位置、工业化、科学技术及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 第二层次是理解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怎样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如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光热条件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对复种指数和产量高低的影响很大。地形可以影响垦殖指数,在山区还可形成垂直农业;在城市与工矿区周围多形成乳、蛋、菜生产基地,就与其经济地理位置有关,等等。 第三层次是用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农业生产布局的实例。这些实例,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本之外的。第三层次是掌握"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主要因素"理论的最高层次。学习理论是为了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理论在新情景下运用,使所学的知识变为有用的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思考: 1.美国有哪些农业带?美国乳畜带是怎样形成的?(提示:美国乳畜带的形成,主要从那里的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和工业、城市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2.南亚的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农业特点的不同,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提示:孟加拉国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巴基斯坦的小麦种植占重要地位;孟加拉国的经济作物最为著名的是黄麻,而巴基斯坦则是棉花。) (三)城市对郊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都市农业 城市是人口和工业高度聚集的地方,城市对郊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1.对农业产品的需求 首先表现在众多人口对食品的需求,由于对蔬菜、牛奶的需求量大且需要新鲜,郊区的蔬菜种植和奶牛养殖地位很重要。禽蛋生产和渔业也是重要部门。为满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花卉种植在郊区农业也有一定地位。城市工业的原料需求对郊区农业也有影响,不过,生产工业原料的农业多分布在远郊地区。相比而言,种植业中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在郊区农业中地位则相对较低。 另外,城市的规模直接影响了该城市郊区农业的规模。 2.对农业生产的支持 城市从科学技术、农用物资、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给予郊区农业支持,使得郊区农业的生产水平、经济效益一般都高于非郊区的农业地区。 都市农业的出现较晚,是城市化的产物,进一步体现了城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都市农业有的采用工厂化生产模式,室内种植农作物,设施先进,科学技术含量高;有的作为旅游观光性农业,其选种的农作物,农业区域的规划,以有利于提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休闲场所为重要的标准。都市农业具有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既能为城市提供高质量、无公害、多品种的特色农产品,又注重环境效益,为城市提供多渠道、多方面服务。 实践与思考:到都市农业示范点参观,提出都市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和设计方案。 (四)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学习"世界 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世界上有多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学习时要掌握这些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它们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很广,有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世界畜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还有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影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各种地形对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影响、世界的地形,等等。 学习时切忌单纯记忆一些条条和具体的文字,要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涉及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例:在学习"地中海型农业"时,就要对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和地中海气候的分布状况、地中海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地中海型农业生产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能回答出地中海型农业在哪个洲分布最广,非洲地中海型农业分布有什么特点等问题。 (五)通过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涉及一些地理基本理论,学习这些基本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有关文字,而是要在理解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去认识和分析工业布局的现象,初步进行简单的工业布局设计。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联系工业布局的实例。 实例1:各影响因素对工业布局影响的实例。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运输条件、协作条件、技术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这些条件对工业布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我国京津唐地区水资源紧张,在这里就不宜布局高耗水工业部门;石油资源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了石油开采工业的分布;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且廉价的地区吸引了纺织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 实例2:具体工业部门布局时要考虑哪些因素的实例。对任何一个工业部门的布局,各种因素都起着作用,要进行综合分析。在学习中要引起注意的是,课本中在某一影响因素里面举出了实例,但决不能理解为这个布局实例只受一种因素影响。但是,不同的工业部门对工业布局的要求还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就出现下列两个层次的实例:①单一的。如分析影响甘蔗制糖工业的首要因素是什么。②多项的。如钢铁工业布局要考虑哪些因素。 实例3:对某一地区工业布局条件分析的实例。如武汉布局钢铁工业条件分析,北京市布局电子工业条件分析,沪宁杭工业区形成条件分析,鲁尔工业区形成条件分析。这类分析是综合性的,既要考虑影响工业布局的各个因素,又要考虑该区域的各项地理条件。在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运用工业布局理论对有关地区工业布局条件的分析。 (六)怎样理解原料产地、燃料产地、消费市场与工业布局的关系 工业生产离不开原料、燃料和消费市场,工业布局时要考虑尽可能接近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和消费市场,目的是减少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最初的工业布局理论就是在研究这个问题过程中形成的。理想的工业布局是同时做到"三个接近"。但是在实际进行工业布局时,很难同时做到"三个接近",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则要进行比较分析,作出相对比较好的选择。由于不同的工业部门有不同的特点,布局时有不同的要求,选择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 例1:甘蔗制糖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原料消耗特别多,产品重量远小于原料,布局时特别强调接近原料产地,被称为"原料指向型工业"。水果罐头工业也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 例2: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电力,布局时强调接近能源生产地,被称为"能源指向型工业"。 例3:食品(如蛋糕)要保持新鲜,所以食品工业大多接近消费市场,被称为"市场指向型工业"。家具制造工业也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 (七)以钢铁工业为例认识工业布局的变化 钢铁工业是重要的工业部门,也是具有长久历史的老工业部门。近几十年来,钢铁工业的布局正在发生变化。学习时首先应该了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钢铁工业布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钢铁工业从世界范围来说,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其变化是发展中国家的钢铁工业正在崛起,中国、韩国、巴西、印度等国的钢铁工业都有了相当规模,其中我国的钢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②钢铁工业布局方式原来主要靠近煤矿、铁矿,如我国的鞍山、乌克兰的克里沃伊罗格、美国的匹兹堡等,都属于这种情况;现在在远离煤矿、铁矿的沿海地区出现了较多的大型钢铁厂,如日本的福山、意大利的塔兰托、法国的敦刻尔克和中国的宝山钢铁厂,都布局在沿海港口,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 再就是要分析布局变化的原因。对于第一个变化,要认识到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平衡,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工业相当落后,没有现代化的钢铁工业。对于第二个变化,要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布局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技术越发展,自然条件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程度就越小。早期钢铁工业布局为什么强调靠近煤矿、铁矿?因为煤和铁矿石是钢铁工业主要的燃料、原料,消耗量很大,钢铁企业靠近煤矿、铁矿可以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