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
新高一暑假必备:高中地理必修知识要点总结(四)2013-7-21 8:50:00 阅读 参与讨论()马上投稿

新高一暑假必备:高中地理必修知识要点总结(四)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知识与原理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背景: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另一方面,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结论: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如各种工程方案的优、缺点比较,结合区域地理考查相关内容,影响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等。这一部分内容一般不属课标要求考查的重点。
  
  3.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标要求的核心问题,侧重考查学生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结合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对资源输出地和资源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和不利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注意对资源调配所涉及的有关区域(工程建设沿线地区)的影响,如西气东输工程沿途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对于沿线地区同样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解决沿线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等积极影响,工程建设也可能产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等相关负面影响。又如,北煤南运对于沿线地区会加大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压力、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结合世界、中国各类能源、资源分布图,要求学生关注各类能源、资源的分布、运输线路、沿线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其中重点是该类资源的特征、分布;输出、输入、沿线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线路的走向及影响选线的主要因素;沿线地区该种资源的补给需求状况;调配后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评价其优势存在的问题
  

  自然方面: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农业、工业等
  
  如:上中游河道特征——河谷狭窄,比降较大,多急流,水力资源丰富
  
  下游河道特征——河谷较开阔,通航便利
  
  2、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
  
  资源开发:
  
  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
  
  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
  
  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
  
  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
  
  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
  
  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生态(恢复)建设:
  
  矿产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导致植被破坏,产生的废石、废渣占用大量土地;
  

  不合理的开采引发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废渣、废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环境。
  
  3、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根据存在的问题确定流域的治理措施
  
  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调整农业结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工程护坡、打坝淤泥等工程措施;进行小流域治理。
  
  对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关闭污染较重的小工业;对工农业及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调整生产过程,适当在洪水期排污。
  
  对生物资源破坏的治理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适当迁出保护区内的居民;调整农业结构,控制人类活动(如交通建设);宣传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农业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或图示信息,弄清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与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程度,从光热、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农产品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等方面评价其农业区位条件。
  
  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分析:
  
  区域农业布局体现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以适应为主。农业生产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否则,会陷入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
  
  不同自然因素对农业布局有不同影响,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地形:从宏观看(大区域图)——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湿地(湖区、库区等)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从微观看(小区域,通常为等高线图)——坡度较大的山地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较缓处可发展经济林木(如茶叶、果树等)或修筑水平梯田,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可发展种植业,湿地发展水产养殖业。
  
  气候:热量——不同热量带有各自的典型农作物品种。水分——不同的干湿状况决定不同的用地类型:湿润地区水田,半湿润地区旱地,半干旱干旱地区草地。
  
  4、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历史、现状、特点不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就不同。答题时应结合区域实际,从以下项目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条目作答。
  
  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牧民生活条件;营造水土保持林、防护林,恢复生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灾减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变种植业为主为多业并举,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商品农业、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商品率,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相关资源: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