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创新驱动,高校争先。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源头动力。在广东经济发展率先进入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水平大学建设。在前不久举行的全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要从广东高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力争用5-10年时间,建成若干所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大学,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特色重点学科,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实现新的跨越,为我省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令人关注的是,今年起,省财政3年内专门安排共50亿元资金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力度空前。 为了展现各校实力、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良好氛围,南方日报社和广东省教育厅今起联合推出“创新驱动 高校争先”全媒体报道。深入走访我省知名大学,采访书记校长,挖掘特色优势,反映创建高水平大学、特色重点学科、服务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做法经验。相关报道将通过报纸、南方日报官方微信、广东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和各大学微信群等联合传播,敬请垂注。 掌门人访谈 中山大学[微博]校长罗俊:“三大建设”剑指世界一流 履新逾4个月,中科院院士、中大校长罗俊带来什么样的治校新思路?这所去年才过90岁生日的“985”大学、广东第一高校将如何焕发青春活力,为国家重大战略、广东创新驱动发展贡献新力量? “我校明确了‘十三五’时期进入国内一流高校前列,进而建设成为‘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路径。”在前不久召开的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会议上,罗俊开门见山,剑指“世界一流大学”。 实际上,早在今年中大的春季工作会议上,学校未来发展思路已达成共识——坚持“三个面向”,坚持面向学术前沿、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文理医工的全方位发展。 对“三个面向”,罗俊是这样阐述的:面向学术前沿,是指一流的教授要做一流的学术,力争学术的前沿攻关,潜心传世的经典著作和重要的原创成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要引导教授把个人的学术兴趣与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起来,要有一批战略科学家,要参与到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去,要让科学家们把自己的想法纳入到国家的计划;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服务国家、服务地方,服务广东创新驱动。 “三个面向”如何落地? “三大建设”——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是主要的实现路径。 大团队,就是要引进和培养一批院士或具有相当影响级别的学术领军人物,围绕重大科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组建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服务社会能力;大平台,就是要围绕国家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原始创新与核心技术的发展,服务广东创新驱动;大项目,就是要承担国家和广东产业发展共性与关键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相关的重大科研项目,取得原始创新成果和突破关键技术,服务广东社会经济发展。 进一步具体到文、理、医、工领域,都在谋划大手笔项目,将有大突破。 在人文社科领域,罗俊提出,既要以粤港澳问题为主题建设国家级智库,为国家和广东省在粤港澳事务的科学决策提供决策咨询和支持;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校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多学科优势,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对广东的改革开放经验进行全面梳理,为国家和广东的科学治理贡献智慧。 理科领域,落子战略性产业和重大科学项目上。中大不仅要面向广东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筹建半导体薄膜材料与器件国家实验室,在集成芯片方面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力争取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打破国际芯片技术壁垒,全面支撑广东省相关产业发展;还要根据国家重要战略需求,做好“天琴”计划的实施,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提升广东承接国家乃至国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 医科领域也将有大动作:全力打造中山大学健康医疗中心,为广州打造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一流的国家区域健康医疗中心提供支撑;筹建精准医学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精准医疗中心,力争在肿瘤、重要致盲眼病、热带病、重大慢性病防治、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突破,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天河二号)和国家大数据科学中心亦将在工程与应用学科领域挑大梁;同时,加快国家大数据科学中心的建设,在大数据领域建设涵盖高层次人才培养、前沿技术创新和面向产业的高水平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国际一流创新集群,以显著提升广东的创新驱动力。 中山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 招生不增,科教人员增一倍 当傍晚橘红色的阳光透过五彩琉璃窗,照进南校区百年建筑黑石屋时,中山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快步迈进,手里抱着厚厚一叠方案草稿,263页,还带着刚刚打印的温度。 向来快人快语,一坐下,陈春声将那叠“宝贝”轻轻一拍,就这样开场了:“这套正在草拟的方案,全是干货,搭建的就是我们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本框架。” 从科研项目、教师队伍,到学生培养、校区规划,陈春声赤诚畅言,更首次向媒体透露了“推动三个上百亿的科学工程成为国家级工程”“未来每年招生不增加,教师和科研人员再增加一倍”等重磅消息,明确表示“从来没有准备把医学院从北校区迁到别的地方”。 三大科学工程投入均逾百亿 南方日报:在提到中大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大学时,我们的最大感触是“大”。“三大建设”——“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细看文理医工的布局,每个领域都很“大手笔”。 陈春声:罗俊校长年初提出了“三个面向”和“三大”的发展思路。在大平台方面,我们正在推动三大科学工程成为国家级工程,这3个工程的规模可能都是以百亿计的。我们将推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天河二号)与国家大数据科学中心建设的结合;正在筹建精准医学国家大科学工程;还要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实施“天琴”计划。 目前中大还没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只有4个。未来我们希望能建成一两个国家实验室,再增加4-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5年,通过引进和培养,我们还希望全职在校的院士人数能增加一倍以上。 增长点在珠海校区,医学院不会搬 南方日报:我们留意到,今年以来,中大与珠海互动十分频繁,近日更是牵手开展新型战略合作。在校区的空间布局上,中大似乎也在“下一盘大棋”? 陈春声:中大现有广州南校区、东校区、北校区和珠海校区4个校区。未来这4个校区将采取不同发展路线。南校区作为师生和校友拥有共同记忆的精神家园,希望能尽量保持原貌,可能还会拆除一些违章的、临建的、有碍观瞻的房子,总的建筑体量应该不会有大的增加。当然,大家期待已久的博物馆是一定要建的。 珠海校区占地5300多亩,未来十年,学校发展的增长点主要集中在那里。我们即将与珠海市签订新型战略合作计划,未来五年预计投入达30亿元用于珠海校区的基建和学科建设。到2020年,我们将在珠海校区建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格局。 南方日报:相对独立完整? 陈春声:对,我们不仅计划将重大的平台和项目设在珠海校区,新引进的院士、“千人”、长江学者和他们的团队也主要落户珠海,还将在那里开办10—12个整建制的学院,在珠海增加1000名常住校区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珠海校区的学院可能会和南校区的学院重叠——两个校区许多学院的名称相同或类似,学生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基本一致。珠海校区各学院建成后,全校约30%的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会在珠海上学。 南方日报:之前有传言北校区要整体搬迁。这个传言是否属实? 陈春声:中山大学从来没有准备把医学院从北校区迁到别的地方。我们刚刚开了医科工作研讨会,对北校区有同样要管100年的校园规划。 与世界一流大学最难缩小的差距是本科教育的质量 南方日报:在人才培养上,我们有什么样的思路? 陈春声:我曾多年分管本科教学,在工作中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即中国大学在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恐怕最难缩小的差距就是本科教育的质量。设备、项目、实验室……,甚至高水平人才和团队,很多都能够通过增加投入来建设,但是唯有本科生的教育,要求每一个老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要把心放进去。都把心放进去了,与一流大学最后一公里的差距才算打通了,此事甚难,不但要靠制度,而且要靠文化与良知。 南方日报: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中大要怎么回归初心? 陈春声:我们要对得起来中大读书的学生。未来,我们每年招生不再增加,但教师和科研人员还要再增加一倍。就是要降低师生比,更多地采用小班教学。这是国际一流大学的通常做法,小班教学和课堂讨论多了,师生关系更密切了,老师自然而然也把心更多地放到学生的培养上了。 牛校淘宝 科研大牛的素养 “我们是国家队,要代表国家参赛” 在中大“淘宝”,满眼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它们或是世界竞展台上少见的宝物,或是高手多年练成的“独门武技”,又或者是某种可贵的创新理念和素养……归根到底,最重要的宝贝还是创造这些宝贝的“大牛”们:4次蝉联世界超级计算机排名第一的“天河二号”掌门人——中大教授、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袁学锋;立志研发世界一流眼科原创性核心技术的中大眼科中心主任兼眼科医院院长刘奕志;为几乎所有广东江河“分水”、平息城市间“争水”风波的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院长陈晓宏…… 袁学锋:帮助广东更多产业向高端转移 在中大东校区1万多平方米的建筑中,常驻着一个世界级“巨无霸”——总投资超过25亿元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中山大学教授、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袁学锋是这个“巨无霸”的“监护人”,也是它最早一批用户——其在理工科及交叉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背景将助力“天河二号”推广应用。至今,“天河二号”一期系统已在每年两次的世界TOP500超算性能排名中,连续四次获得第一。对6月即将公布的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性能排名结果,他表示:“‘天河二号’实现五连冠应该问题不大。” “天河二号”不仅运算能力超强,在推动学科交叉发展上,也有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在数学与计算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物质科学与工程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医学与人类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上。用户已达400多家的“天河二号”吸引了包括远景能源、广州气象局等各个行业用户。 袁学锋希望“天河二号”能够更加“接地气”,从而让更多的互联网创客享受到这个世界级“巨无霸”为创新、创业带来的加速效应。 刘奕志:研发世界一流的原创性核心技术 “我们是国家队,要代表国家参赛,与别的国家队在国际平台竞争。我们要研发世界一流的原创性核心技术,别人已经研发成熟的成果或核心技术的‘边角料’,不是我们的目标。”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兼眼科医院院长刘奕志直言“不仅要顺潮,更要弄潮”。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是我国第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防盲治盲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眼科中心,连续5年位列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眼科第一。前不久,亚太眼科学会正式落户广州。 如何弄潮?刘奕志认为,通过科技创新,提出自己的临床理论,发明新的临床技术,并将这些转化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药品,这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这几年中心通过内部培养加外部引进,建立起以国家级人才为带头人的科学建设团队,近三年来还从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为主的国外科研机构引进了20多位在各领域有建树的青年学者和科学家。 陈晓宏:为江河“分水”,为广东分忧 在中大,和水打交道最多的莫过于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院长陈晓宏教授。“我近些年比较多的科研工作是‘分水’”,当人们问起陈晓宏的项目详情时,他总是这样简单明了作答,甚至让人误会他在开玩笑。 “分水”,是陈晓宏一大绝活,然而,他做的可远比“分水”复杂。过去20多年,陈晓宏发表论著260余篇,80余篇被SCI、EI收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其中两项重点。广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利现代化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中长期规划等一系列省级水资源规划项目无不出自他手;而东江、鉴江、韩江、北江等省内流域分水项目中,他的名字总是出现在最显眼的位置——他是公道的项目主持人。 在2003年起之后的8年时间里,陈晓宏主持“广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项目,带领团队全面调查认识了广东省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提出了水资源需求、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等方案。该方案相关理论方法上进行了创新,成为全国同类最好的成果之一,被认为实现了“广东水平、全国一流”的目标。(作者:赵琦玉 实习生:韦娟明 张丹 通讯员:蔡珊珊)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