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
高考倒计时:“牛人”们谈高考那些事儿2015-06-03 16:37:00 阅读 参与讨论()马上投稿

  又一年的高考[微博]将在7日拉开大幕,你准备好了吗?今年深圳高考报名人数将近3.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近500人。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1万高校毕业生,到今年的750万,从100名考生中只能录取五六个人,到今天更多的考生能完成大学梦。从1977年恢复高考算起,38年来,高考在千百万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也改变了诸多人的命运。而高考本身在风风雨

   又一年的高考[微博]将在7日拉开大幕,你准备好了吗?今年深圳高考报名人数将近3.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近500人。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1万高校毕业生,到今年的750万,从100名考生中只能录取五六个人,到今天更多的考生能完成大学梦。从1977年恢复高考算起,38年来, 高考在千百万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也改变了诸多人的命运。而高考本身在风风雨雨中,也完成了从高等教育精英化到大众化的飞跃。如今,它还在不断改革当中。

  不同年代的人对高考如何看待?他们有哪些高考趣事?作为“过来人”,他们又会为即将奔赴高考的学子分享什么“秘笈”……本期教育周刊版,南方日报记者邀请深圳不同年代、不同行业的“牛人”分享他们的高考那些事儿。这些“牛人”均表示,相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如今的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应以平常心应对高考。

  高考大事记

  1949年

  高等学校沿袭过去单独招生的方式,各大学自主招生,各家独立自主命题。

  1952年6月12日

  教育部首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1966年

  高校停止招生。

  1977年8月

  邓小平在一次有40多位教育界著名人士及官员参加的会议上决定:立即恢复高考。据统计,当年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

  1983年

  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1985年

  教育部规定可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85年后

  高考改革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微博]等43所高校试点招收保送生。

  1989年8月

  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9年

  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并揭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序幕。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

  2003年

  北京大学、清华[微博]大学[微博]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这一年,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个别省份有所延长。

  2007年

  广东、山东、宁夏、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迎来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2010年2月

  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4年12月16日—17日

  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四大高考改革配套方案。

  1、“50后”徐建:那时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参加高考时间:1978年

  简介:曾担任深圳市司法局副局长、深圳律师协会首任会长,目前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微博]律师学院首任院长。

  1978年,高考恢复第二年。“战争年代就是要当将军,经济建设年代就是要读书,日后投身经济建设。”在得知高考恢复后,徐建放弃了在部队提干的机会,毅然复员参加高考。

  1978年4月,徐建从部队转业到徐州银行,成为一名保安。经过3个月准备,他参加了7月20日的全国高考,并以徐州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参加高考之前,在学校只读到了小学毕业,但在下乡插队和部队生活中,我自学了初中和高中课程。”徐建说。

  提及当时的高考,徐建表示自己一点都不紧张,“当时就想先去考着玩玩,当天,为考试准备的钢笔竟然都没找到,于是带了一支圆珠笔去参考”。

  参加高考时徐建已27岁,由于经历了下乡插队、在部队进行核试验进爆区等“大风大浪”,这使得他考试时心态比较平静,“可以说连生死攸关的事情都经历过了, 还有什么好怕的。当时觉得是一个机会,考不上的话就过自己的生活吧。也并没有把高考看得那么重要,考完没有那种鲤鱼跃龙门的感觉”。

  建议:根据兴趣和水平选择学校

  高考完在报考专业时,母亲希望徐建报考物理系,徐建则偷偷报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他认为未来中国必将走向法治时代。

  那时的大学毕业生可谓是“稀缺资源”,而老牌名校人大的毕业生更是炙手可热,徐建和他的30多位同学毕业后,大多数都进了中央部委。1983年,他毅然离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条法处,来到急需各类高素质人才的特区深圳,成为一名律师。

  期间,徐建还先后担任司法局副局长、香港中国法律服务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香港中国法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2002年,徐建辞去司法部副厅级职务,放弃 32年工龄应享有的退休金,回到深圳,开办了广东融关律师事务所。2013年,他又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首任院长。

  “现在已经 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有本科、专科、职业学校、出国留学[微博]等很多选择。就说职业学校吧,有些技术工种很受欢迎,毕业求职薪水比本科生还高。”对于即将参 加高考的学生,徐建表示,高考并不是唯一出路,可根据兴趣、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学校,这样高考时心态就会好很多,也能发挥较好的水平。

  2、“60后”蒋继宁:高考在每个学生心中分量都很重

  参加高考时间:1984年

  简介:网大(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董事长,曾发起中国大学排行榜。

  1984 年,还在读高二的蒋继宁就与高三的师兄师姐们一同参加高考,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年龄与要求相符,蒋继宁成为学校唯一一个可以报考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 生。“那个年代,高考几乎是能在社会立足的唯一敲门砖。”蒋继宁说,不同于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取向,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价值观比较单一,几乎只有高考才 有出路,所以高考在每个学生心中都有很重的分量。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资源: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