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考作文而引发的网络讨论,在2015年度高考落幕之后,成功抢占了网络舆情的“高地”。从“丝瓜藤和肉 豆须”、“蝴蝶翅膀颜色”等作文“神题”,到“女儿举报老爸开车打电话”的人情法理,今年高考作文的网络舆情逐步升级,话题从网友恶搞和娱乐化解读,逐步延展到关于社会问题的严肃讨论。 近些年来,每逢高考作文一出,立即便在网上引来各种吐槽,其中既有善意谏言,也不乏恶意炒作。而在作文命题与现实社会牵连愈发紧密的背后,高考作文的话题,也从另一面反映了公众对于现实问题的沉思。 高考作文网络舆论逐步升级 如果说高考是网络舆情的一顿“大餐”,高考作文无疑是其中的一道“主菜”。在互联网的便捷传播下,几乎在高考语文考试甫一结束,各地高考作文题便已传遍网络。在各种教育人士的专业解读之外,被网友称为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网络吐槽大会,也由此开始。 据百度搜索指数显示,从6月6日起,关于“高考作文”的热点趋势指数开始急剧蹿升,在次日达到最高的332万点,几乎是同期最热的网络搜索词汇。此后几日, 其热点趋势开始下降,但依旧维持了数万点的热点指数。与此同时,在新浪微博上,有网络发起“高考作文大吐槽”的话题讨论,一周内网友阅读量接近270万, 讨论帖近1400条。 综观此次高考作文的网络舆论,其讨论主旨和舆情衍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是各地样式各异、角度新奇的作文题成为舆论焦点,一些题目因为相对“晦涩难懂”而迅速走红网络。此中较为典型的是,安徽作文题“蝴蝶翅膀颜色”、山东作文题 “丝瓜藤和肉豆须”——不少网友尴尬地表示,“肉豆须是什么?幸亏不是我考,要不然连题目都看不懂。”此外,诸如天津作文题“范儿”、浙江作文题“文章与 人品”,也因字面上与娱乐明星的某种关联,而被网友进行娱乐化解读。 随着高考作文的舆情发酵,单纯性的网络恶搞开始升级并延伸至现实层面,其典型是今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因为源自真实事件而“节外生枝”。该作文题来自一则女儿举报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的新闻,要求考生据此写一封信。 然而在高考之后,个别考生或因受困于该考题,开始“人肉”作文材料的现实原型。网友“爱心菇娘”被误认为是举报父亲的原型人物,数万网友在其微博评论中或吐 槽或讽刺,甚至出现恶毒攻击。在事后的网络评论中,不少人对意外出现的网络暴力表示遗憾。有网友称,“一道作文题体裁的变化就引起考生如此大反响,恰恰暴 露出考生备考的不足。” 关于“女儿举报老爸开车打电话”的作文题,在引发人肉搜索之外,又因一封写给高考命题老师的信意外蹿红网络,从而将高考作文的网络舆论引入第三个层面。从网友的吐槽,开始衍生出关于社会问题的严肃讨论。 在这封信中,一位自称来自陕西的农村学生自曝家事,声称从未见过高速公路,父亲更不会开车,因此“看到材料后,不知道如何提笔写信”。此后,这封信被改成许 多中西部省市的农村考生版本,在网络广泛转发。虽然该信件作者身份的真实性存疑,但其还是引发了各界关于作文选题“城市化倾向”的讨论。有网友抛出疑问,“高考作文命题者是否忽略了农村学生的认知感受?” 作文命题折射现实生活 近些年,高考作文题总能轻易成为引 爆网络舆情的焦点,就像吐槽春晚一样,吐槽高考作文题也似乎成为一种新的网络潮流。然而高考并非只有作文,却为何总是由作文题引发公众话语的狂欢?有网友 回答,“因为这是我们现在唯一还看得懂的东西。”这话不无调侃,却也有几分道理。 事实上,吐槽作文题,并不意味着网友对数学、英语 等科目没有意见,而是在大众舆论场,语文试题的接近性最高,其中又以作文题最为通俗,“吐槽”起来门槛最低。而从吐槽的群体和内容来看,大部分吐槽的网友 恰是已经历过高考的“过来人”,其多以轻松娱乐的方式来消费高考作文。有评论文章分析,“历年高考作文题承载了一代又一代考生的集体记忆,而消费高考作文 题则是考生和所有关心高考的人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宣泄。” 在另一个层面,高考作文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近些年,一些高考作文题或取材于新闻报道,或与社会热点相呼应。然而也正因其与现实生活的接近性,故而更容易引发社会舆论的解读与争议。 由“女儿举报老爸开车打电话”的作文题而引发的舆情反应,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其牵引出农村考生的网络公开信,直指城乡教育资源差异、高考命题对农村考生是 否公平的现实痛点,不论该信件是真实考生的心声还是网友的附会,其都在现实层面引发了公众的极大共鸣。在舆论发酵的过程中,该话题所引发的讨论已不限于作 文题本身,而是延展到如何消弭高考命题“城市化倾向”、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等更广泛的领域。 面对众多网友的高考作文吐槽,尤其是趁机 出现的网络炒作,也有评论人士给予理性分析。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撰文认为,“对高考作文吐槽,总能吸引眼球,但是,有些吐槽是一种炒作,并没有起到 理性推动教育问题解决的作用。分析教育问题,必须讲逻辑和常识,如果胡搅蛮缠的吐槽和气急败坏的人肉都能得到喝彩,这就需要思考:我们的教育培养了怎样的 人,他们有无独立思考能力,是否有说理的意识。”(记者 李书龙) 新浪高考志愿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