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北京市教委出台了《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后简称《改进意见》)。2015年的北京卷命题是积极秉承《改进意见》的核心精神,有效发挥《改进意见》对教与学的导向性作用,希望通过命题努力推动当前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彰显不足、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够、作文教学程式化等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命题者将他们积极的构建与丰富的努力,悄无声息地化作了整体试题的命制里。笔者在一线教学二十余年,阅读试题,荫蔽在题目背后的那些默默的“工作”,不难看见。 下面就2015年北京卷“微写作”与“作文”的情况,谈一些个人的思考体会。之所以要将“微写作”与“作文”合起来谈,核心的原因是二者通观,才可把握住北京卷有关作文命题完整思路与核心探索。任一局部,都应该是整体关照下的局部。 充分的选择与细节的定位 “微写作”是三选一。就内容而言,涉及到“名著阅读”、“社会评论”、“抒情写意”;就文字的表达方式而言,有明晰的阐释,有热切的议论,有跳脱的抒情,有严正的论述,也有瑰丽的想像……当然这几者之间,还可以有有效的交融。就一个学生的成长而言,内容与方式大约包含了他们学习与生活较为主要的部分。 “写作”是二选一。“人”与“物”,小说与戏剧式的情节构思、议论与抒情兼容式的表述方式,重情景与揭事理等等对立差异,交织成了一个便于充分选择的多重网络。 命题充分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表达愿望。考生认为无理无趣的,甚至认为过分的,你自可不取。就你自己的“领域”与“表达”,写下去即可。充分的选择的背后就是不强迫,这是2015年北京卷命题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在充分的选择背后,命题在细节定位上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名著阅读强调“细节”,命题便不空泛;评论侧重“负面”,有利于社会点滴的改进;抒情定题为“圆”,必要的限定中有充分的开放;英雄,有必要的提示也有自主的选择,有坚硬的矗立也有温暖的人性;状物,有阅读的引导也有自我的开创,特别是强调了“这样的爱为什么能深入灵魂”,归因探究,为文题的深化做出了重要的引导。这些重要的细节定位,隐藏在题后。 在文字的背后叫出“人”来 “作文”的第一题,课本内的不少人物可以入题:屈原、司马迁、苏武、苏轼、辛弃疾、谭嗣同、龚自珍、蔡元培、梁启超、朱自清、闻一多……平时的阅读教学活了,此时高分作文也便易于诞生。阅读,就是成长。学生先开始读到的是文字,读着读着,文字便退后了,“人”便出现了。这个“人”,是文中的那个“人”,是作者这个“人”,是学生这个“人”,是教师这个“人”。不能将“人”从文字里“叫”出来的教学,教学最重要的意义便没有发挥出来。一切有效的阅读不只是接受,更是自我发现,是阅读者既有的内在经历的被唤醒和继续生长;归根结底,一切有效的教育也都是自我教育,唯有当你的灵魂成为你自己的导师之时,你才是真正走在通向智慧的路上了。也就是说,教育究其根本就是自我灵魂参与唤醒智慧的过程。考生笔下的“人物”与自身生命参与交织融合的程度,便是文章高下的程度。命题只是建构了重要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建构则取决于我们优秀的考生;题人合一,考场力作才能得以诞生。 从命题的角度而言,此类命题容易宿构。笔者以为加之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是命题者设置的考场“防火墙”吧。和英雄在一起的一天,是不好过的!缺乏情节的安排与点染,缺乏充分细节的设置与支撑,缺乏对人物足够的理解与见识,文章便空乏了。作为考试之文,高下也便由此可以见出。 读写合璧——阅读,是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 由阅读自然延及写作,是2015年北京卷作文命题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在现实的教学里,这样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在阅读里侧重于掌握字词,从阅读里侧重于掌握写作方法,在阅读里侧重于掌握文学文化常识,在阅读里侧重于掌握中心思想,在阅读里侧重于掌握答题方法……这些内容固然重要,但绝不是阅读最重要的内容。阅读里,最重要的,是遇到更好的那个自己。阅读,不只是个“看”的过程;阅读,最重要的意义是——建构。是读者在作者“真我”的绽放与表达了渐渐地感知自我,了解自我,建设自我的过程。每个人那个重要的“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在优质的阅读里渐渐地清晰与完善起来的。《话说桃花》作者写“桃花”,这一段可谓惊心动魄: 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这是“人”与“物”高度的精神共建与生命交融。优质的文字,会直透我们生命的内核。普通一物,一旦着了“人”精神的华彩与光照,便可以与一个人与一个民族紧密的相关相联。 苏菲的桃花已然灼灼其华,我们的生命之物、生命之舞又在何方?命题者在引导我们,命题者也在追问我们。可以这样讲,人类生命里最醇然的那个部分,有不少是存在于文字里的。当然,文字里也可能存在令人窒息的骗人的雾霾;但雾霾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在文字里锁定我们生命的高贵判断,无论是在考场还是在平时,这是我们学习重大的意义。 题来了,用我们生命的储备与卓越的见识“迎”上去。题目不过是汉代雕塑“马踏飞燕”中的那只“燕子”而已,我们看到的是行于碧霄的是那匹奋鬃扬鬣的创造性的天马。 2015年的考题已然出完,它现在正安静地栖息在卷子里;但由此引发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成长方式的变革,考试方式的变革,笔者诚挚地希望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积极提升学生作文的高贵品级 笔者在一线教学二十余年,拿到北京卷后,最令我振奋的是这样的一句话:“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爱为什么能深入灵魂?” 写作,自然应该为孩子们今后的工作之便准备条件;但写作,更应该为孩子们精神成长与灵魂构建创造条件。一个人精神的元魂如若不能在青少年时代加以构建,入世愈深,“现实”的硬壳愈坚硬,我们也便很难由此突破。我们的社会里,现在还存在着不少“精神面目”特别模糊的人,这是因为我们有关“人”灵魂的教育做得还很不够。教育,就是让孩子和我们一起觉醒,这绝不是唱高调。我们往往坚定而狭隘地认为,只有适应现实才能生活得好;其实,还有另外一条路。在屈从于“现实”的环境下,北京卷的灵魂写作,是在坚硬的现实里的一次重要挺近。它带给今后教育教学上的良性变化,是不言而喻。它将引导我们的师生思考:人,何以是有灵魂的生物?灵魂的写作,对学生的成长有何重大意义?在写作中诞生的灵魂成长,对一个人的发展与未来到底可以起到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借用北京2015年模拟考试作文命题里的一句话:远方有多远!闪耀着人类璀璨的灵魂光芒的理想主义,其实是实现我们的目标最切近的一条路。 有人说,灵魂,高三的学生懂吗?太抽象了!我们看小学人教社四年级课本中《鱼游到了纸上》结尾的一段话: 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这个“心里”不就是灵魂里吗?其实,灵魂,在小学四年级里便应该懂一些了。高三才提及出来,笔者以为不是太早,而是有些晚了。深度的隔膜产生抽象,抽象产生模糊,模糊产生疑问。我们现实的教育里这些抽象而高贵的词语太少了,北京卷的作文命题呼唤我们去亲近去熟悉这些为现实遮蔽闪耀着灵异光芒的词语,这确实是高考作文命题重要的一个进步。 这些天,网络上也在疯传法国高考作文命题。法国命题也引发中国网友的评论:“我们的高考作文题实在太小儿科了”,“简直是天差地别啊”……我们的教育教学太“现实”了,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与积极改变之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敬重北京卷作文命题的所做出的这个努力。 命题者的人文关怀 今天高考之前,有不少的家长[微博]和考生问我:连老师,今天北京高考会不会像模拟考题那些“红”遍天下呢?我就自己的所感所知对大家说,我相信北京卷会有一种很好的把握与平衡。 “作文”充分选择的背后,实质上是考生文字阅读量的加大。北京卷“深入灵魂的热爱”从命题技术上就是在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命题者对考生真切的人文关怀,就隐藏在看似自然而然的题目背后。 笔者粗浅地以为,对待命题,也应该像我们对待孩子们一样:在他们不完美的过程中,能够欣赏到他们的优点。充分利用并开掘考试有益的价值,由此帮助我们的孩子切切实实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或许是笔者在一线教学中、整日不现实地“飘渺”、还深得学生喜欢、学生的成绩最终还很突出,自以为还值得和大家交流一下的高分经验吧。(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连中国)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