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的论据大底是没读书的人还当老板赚大钱,苦逼读书的给这些人打工、赚生活费,然后还配备各种图片、段子,不得不让人觉得读书还真没用。 不赞成“读书无用论”者属少数派,两派人还在打,谁也没说服谁,该读书的还在读书,没读书的继续不读书。鉴于反对“读书无用论”者的道理讲得太抽象,太阳春白雪,让人敬而远之,我下面反其道而行之,就八股文式地罗列些下里巴人的东西,争取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干货。 1、 拿不识字的老板跟大学生相比不公平 不是对老板不公平,是对大学生不公平。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盛传一个叫做《这名单你认识多少?》的帖子。该贴列了两排名单,第一排列的有傅以渐、王式丹、毕沅等9人,第二排列的也是9人,分别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等9人。估计大部分朋友圈的人都不认识第一排,而熟知第二排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帖子最后揭晓的答案是: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地秀才。结论是“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学校”。很明显,这则帖子意指会考试的人并不一定在社会上混得好(书呆子嘛),而考试不行的人往往在社会上更吃得开,更容易成功。很明显是在为“读书无用论”背书,而且它很迷惑性,让人很难反驳。但是,其背后隐藏着成功比例的问题,却没有人去追问。 自隋唐开科举至清末而废,一千三百多年间,中国历史上个共产生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除了极个别外,这些状元进士都在其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业绩,且多数在文史上有较高造诣和成就,包括帖子列的9位状元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可以说,只要进入了状元进士行列的人,就有99%的机会获得成功。也就是说,他们的成功具有必然性。而历史上的落地秀才是不计其数的,其中能产生一些有成就的人而为历史所记住并不足为奇,但起几率是多少呢?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还是万分之几?总之概率不会很高,能够像李渔、顾炎武、袁世凯他们这样落地而逆袭成功的,纯属于偶然事件。那么,在这样一个成功概率面前,你是希望寒窗苦读走必然成功的道路,还是等待偶然性的降临? 同样,没有上个大学而自主创业获得成功、赚取了大钱的人,在当下中国确实大有人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人,或许就有我们的亲戚和朋友。中国没有上个大学的至少超过十二亿人吧,他们中有成为富豪、老板及在其他方面成功的,不是很正常吗,但是他们的成功比例是多少呢?确实,上过大学而未能取得成功的大有人在,但是取得成功大学毕业生的也同样大有人在,君不见各行各业凡是优质(资源多、权力大、关系硬的)岗位莫不是大学生在充任,成功者的比例占多少呢。 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是我想,没有读过大学的成功者在所有没有读过大学的人中的比例,肯定要小于读过大学的成功者在所有读过大学的人中的比例。简而言之,上过大学的人要比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当我们只盯着几个没上过大学而赚了钱的人的时候,却不愿意看到没读过大学亦没赚到钱的人更多;当我们只盯着读了大学也没赚到钱的人的时候,却没有看到读了大学且赚到钱了的人更多。根源就在于,我们把没读大学而成功的人看成了多数的代表,把读了大学而没成功的人也看成了多数的代表。所以,不识字的老板是少数,才成了新闻,成了关注的对象;读了大学而成功的人是多数,所以没有新闻价值,大家都不关注它,拿不识字的老板与大学生比较,自然对后者就不公平啦。 2、 刚大学毕业拿不到高工资才是正常的 多数大学生毕业后找到的头份工作,工资不如洗车工、快递员,甚至不如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乃至,许多硕士、博士毕业后拿到的工资待遇远不如自己的初中毕业的同学。这样一对比就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们很沮丧,对读书的前途感到绝望。 事实上,用不着沮丧,要把这事看得很正常。因为,公司老板给你发工资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会看你的学历和读书的年限,但这些因素占的分量不会很重。老板主要是依据你给他创造的价值来给你定工资待遇的。 现在是市场经济,讲究的是资源的稀缺性,你的价值越大,表现得越稀缺,老板就越重视你,给你开的工资就高。而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创造多少价值,当然拿不到高工资,这很正常。之所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给老板创造高价值,与大学教育的性质有关系。 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是综合性、基础性的教育,培养的是大学生的知识面、思维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一种学习能力和创造潜力。它是综合性的,不是专业性的。专业教育是对技术技能的培训,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比如你要学挖掘机,你到蓝翔技校培训个半年即可投入一线操作。 但是基础教育不同,它所培养的人才不可能像技术人才那样很快见效果,拿起来就可以用,它对实际操作一无所知。因此,它的基础能力要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还必须有个重新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毕业生的学习能力与工作实际的专业领域、发展平台与机会相结合的过程,即专业化过程,所花的时间不会太短,往往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在这三年当中,因为是一切重新开始,重新学习,所以你的工作必然不会具有创造性,对老板而言暂时没多少价值,老板当然不会给你高工资。而初中毕业便外出打工的你的同学,经过多年的历练,早已适应了工作环境,成为熟练工人,自然能够创造较大的实际价值,工资较高也就不奇怪了。 等到三年之后,你在工作岗位上的专业化业已完成,进入了专业化的工作状态,你在大学时培养起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潜力,这个时候就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工作进入快速上升时期,工作的爆发力极强。那么,你创造的价值就很快会远远超越你初中毕业的同学,你的工资也必然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也就是说,毕业后的前三年时间,你工资的涨幅不会太大,而三年之后则会成倍增长。为什么是这样?因为专业化的学习和研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一个具有基础能力的人进入某个专业领域,重新学习、探索和钻研的时间一般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在这三年之内对专业领域的既有知识、理论、技术以及思维方式进行系统的熟知,熟知之后方可有创造。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学制设计中,硕士和博士阶段都是三年。所以,给你的建议是,找到首份工作后,前三年不要嫌弃它工资低,平台低,格局小,就随意变换工作。这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前三年,要沉下来潜心钻研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知识,真正利用公司给你的平台使自己专业化,武装自己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专业人才,而不仅仅是熟练工人。 三年之后,如果老板没看到你的价值,不给你加工资,或者你觉得现有的工作岗位或者公司平台已经不能成长自己了,那么就可以考虑更好的工作平台了。这个时候,你到哪里去都是人才,而你初中毕业的同学依然是熟练工人。 3 、毕业后要经营好大学同学关系 因大学同学是你一辈子的资源,没上过大学的人就没有这部分资源。有人会觉的大学同学不重要,毕业之后跟自己差不多,也是苦逼的很,买房子要借钱,也没法向他借,什么忙也帮不上;加上各自在为自己的前程奔波,也无暇顾及同学之情。于是慢慢地关系就淡了。 但我要说的是,大学同学作为关系资源,并不是大学毕业之后的若干年就可以提现出来的,而是要等十年到十五年之后,它才会成为你和你家庭成长的重要关系资源。这个时间之后,你的大学同学,包括你自己,都已经是各自单位的中层领导,占据一些重要的岗位——当然,大学的层次越高,这些岗位就越重要,其掌握的资源就越丰厚、越稀缺。 而且,大学本科同学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就业面比较广,虽然同一个专业毕业,但是却分配到不同的行业、不同领域就业。这样,每个同学所持有的资源禀赋就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资源的异质性较强,同学之间就可以形成“资源互补”,通过相互提携、相互帮助、相互给予和利用对方的资源而使各自都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 相反,硕士同学,尤其是博士同学,虽然各自都掌握了较优质的社会关系资源,但是他们的就业面比较窄,一般都是在同一领域就业(如科研院所),因此资源的同质性较强,难以形成互补。譬如,你在这个高校做社会学研究,你同学在另一个高校搞社会学或政治学,你们所掌握的资源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很多资源你有的他有,你缺的,他同样缺,不能形成较广泛的互补和交换。所以,本科同学的资源互补是最具广泛性的。 回到读书这个问题上来。如果你没有上过大学,大学同学这个“天然”的资源就不会有,也就是缺了后面事业、家庭和人生发展的很重要的一块资源。你说要不要上大学呢? 还有一个问题,对现在正在填报志愿的高中毕业生很重要的,就是到哪上大学的问题。上大学,当然是越是名牌的大学越好。 今年的高考状元榜陆续揭晓。我想起,前面几年有不少内地某些省份的高考状元放弃国内高校,跑到香港的高校去大学。我当时就觉得这些人的选择很蠢。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四年之后回到内地,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没有一个大学同学(夸张一点),他后面的人生历程中就没有大学同学这个人脉资源,所有的一切他要重新去搭建,要耗费比其他人更大的努力才能获得同样的成功。而如果他们选择在内地上大学,上的一定是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国内名牌,他们毕业之后的大学同学资源就是国内最优质的。何怕前路不顺畅呢。 说了这么多,就是要告诉那些认同“读书无用论”的人,放眼长远点,不要只盯着眼前那芝麻小利。你有大学同学吗?赶快建个大学同学微信群吧。 4 、进体制拿死工资未尝不可 前两年很多人都要往体制里钻,说就是死也要死在体制里。大家笑得腰都酸了。还有报道说大学生毕业后去争环卫工人的岗位,因为这样可以进体制。也遭来网络痛扁。当然,最近听说政府体制不好混了,因为“八项规定”,油水少了,很多人开始退出这个体制。有人为此叫好。无论叫好叫坏,我要说的是,进体制拿死工资未尝不可。这个社会很俗气,整天给大学毕业生算钱,下面我再俗气一回,算着钱给大家看看。 中国以前是单位社会,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单位将职工从摇篮到坟墓的事情都包办了。社会多元化发展之后,依然还存在许多体制性的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现在,要进这些部门单位工作,必须有学历,会考试,也就是要大学生。在外人看来,在这些单位工作,就是一张报纸一杯茶,清闲得很,但是工资待遇也不高。尤其是跟在体制外如外企、包工头、经商做生意、出租门面、自由职业者等相比,拿到手上的钱确实少得可怜,每月都等的都是那笔死工资,不像人家那是活钱。 我有一个亲戚,跟我同龄,高中没毕业,在一个省会城市的一家电脑城的小角落里摆摊修手机,一年的收入在15万至20万元之间。本人博士毕业,在一所985高校做副教授,年薪也只够得上他的一半,买房装修还得找他们借钱。许多进入体制的大学生有跟我一样的遭遇。不是说修手机不应该赚那么多钱,而是自己掂量着钱袋的时候总很沮丧的,囊中羞涩还强装欢颜。逼格倒是很高。于是,很多人就想着不如不读书,更不要读什么博士,进什么体制。 不过,沮丧归沮丧。且不说读书进体制有更高的逼格,单说读书进体制还有很多体制外的人所不知道的、也享受不到的隐性资源。即便是在体制内的人,也很少去考虑这些隐性资源,不会把这些福利算作自己的收入。 且慢,我要说的不是单位的福利房,也不是单位小金库要发的东西,更不是腐败。我要说的是小孩的教育问题。一般的体制性单位都有自己的幼儿园(公立的一般都不错),如果是高校,还会有小学、初中或者高中。 有小孩的人都知道,看过《虎妈猫爸》的人也知道,教育资源是稀缺的,特别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更稀缺。小孩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是所有家长挤破头都要把小孩往里挤的对象。这些资源更稀缺。非体制内的家长要为小孩找所好的学校,要花费很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还不一定找得着。 如果非要找,就得买学区房,《虎妈猫爸》里的学区房是八九万一平米,一般的城市达不到这个,那也得是平均价格的倍数吧,一般人何以承受。砸锅卖铁买了学区房,没住满两年倩倩还是不能上重点小学,虎妈崩溃了。 但是,如果你是体制内的人,甚或是高校教师,那你轻松啦,小孩上幼儿园、小学的事情根本不用你操心,不用你东奔西跑,求爷爷告奶奶,请这个吃饭,请那个玩耍。这就为你省下了很大比资源,包括现金。 有北京的朋友算过,如果你是在体制内工作,那里有较好的附属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你的小孩可以一直在这里就读下去,你不用担心他会被学校撵走。而如果你是在非体制单位,你要为小孩找这些学校,劳心还费钱。费了钱也没安全感。两相比较,等你小孩高中毕业,在体制内工作的同志要比体制外的同志节省一两百万人民币。这还没算买学区房的费用及其他的机会成本。这些算不算钱呢? 以上不是说要大家非进体制不可,而是说读了大学进了体制也不是坏事,不要整天盯着体制外那些人怎么赚大钱,被他们给左右着,你其实也不差钱。 5 、一定要有“学历就是能力”的概念 网络上的专家都在谈“学历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成功”。我要反其道而行之,告诉大家,“学历就是能力”“有了学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树立“学历就是能力”“应试就是最大素质”的概念。 一个人在社会上混,除耕种承包地外,无非干两种职业,一种是自己当老板,做自由职业者或创业经商,另一种是给“老板”打工,在人家的手下干活,吃人家的饭、听人家的指挥。这两种职业无所谓优劣,你都可以把它们当做事业并获得成功。 前一种职业,除了个人意志和能力之外,还需要有广泛、优质的人脉关系,人脉关系越广、质量越高,你成功的几率就越高。在这里,个人的成功与社会关系资源的多少、质量高低成正比。当年比尔?盖茨之所以敢从哈佛大学辍学去创业并获得成功,除其禀赋之外,还有他父母的人脉关系,他母亲是IBM的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生意。 后一种职业,除了个人的意志和能力之外,还需要的是你的老板给你搭建的平台,平台越大,你施展的舞台就越大,你成功的几率就越高。在这里,个人的成功与单位的平台大小成正比。“打工皇帝”唐骏,是中国著名的职业经理人,他的成功除了跟盖茨有一样的个人素质之外,与微软公司给他提供的平台有关。同样,许多博士生毕业之后选择高校就业,也要看高校的科研平台,如果平台不高,待遇再好也不会选择,因为这样不利于自己的成长。 那么,关系资源是怎么来的?有人说人脉资源是自己开发和营造的,这自然是不错的。当然,还有像盖茨那样父母就已经给他把关系网络建构好了。不过,在中国是还不完全拼爹的时代,许多交往关系和社会圈子确实还得自己去搭建。 但是,有一条道理必须记住,当你在选择人家作为建立关系的对象时,人家也在选你,那么凭什么你会被人家选中,或者说人家会接受你的选择?关系网络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而是分层的,也就是说不同资源禀赋的人被分配在不同的层次,只有相同层次的人才更容易建立起交往圈子和社会关系。 圈子不一样,关系网络的质量(资源与权力)就不一样,圈子的档次越高,你可资利用的权力和资源就越大越多。但不是你想进哪个圈子就可以进哪个圈子的。譬如,在高校,教授之间更容易建立紧密的关系,而教授跟讲师因为职称、资源差别太大,而无法建立紧密的社会关系,教授有教授的圈子,讲师有讲师的圈子。同样,院士的圈子,普通教授也难以进入,后者就很难利用前者的资源啰。 作为一个年轻人,还是一无所有的时候,如何能够进入一个拥有优质资源的圈子?你没有任何东西给人家交换的,人家当然不会跟你进行交往,把他的资源给你用。你说你有能力,但是人家没法相信你,你只能用时间来证明,但是人家说最后证明你没能力呢。所以,在资源不对等、不能进行交换的时候,人家是不会跟你建立关系的。但是,如果你有学历就不一样。“学历”是对未来你将拥有资源的国家证明。 你毕业的学校越好,你的学历越高,证明你在未来将拥有更多的资源。人家当然愿意跟你交往。你未来的资源即可以与人家现在的资源进行交换,与你建立关系,后者就会成为你未来发展的人脉资源。说得俗气一点就是,你有学历之后,你的档次就提高了,就可以在高层次上搭建关系网络。高层次、高质量的关系网络是不是对你的成功更有利呢。 同样,老板的平台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平台?同样是一无所有的年轻人,老板为什么把平台给你,而不给其他人。就因为你个人能力突出?不是。他在给你平台之前看不出你有能力,如果他要细致地考察你是否有能力,他的信息搜寻成本太高,他不会那么做。而唯一能让他很快相信你有能力,而又不耗费他过多成本的就是你的学历文凭。高学历给高平台,低学历给地平台;好学校学历给高平台,差学校学历给低平台,这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老板最优的做法。 所以,对以下普遍现象你不要诧异:在一企业工作上十年的初中毕业生,月工资一万多,但他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企业老总;而某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刚去企业只给他开了4000元的月工资,但头一天报道老总就陪他一起吃饭,他办公地点就在老板办公室对面。你说,这两个同样有能力的人,谁的发展前景更大?当然后者的情景更大,他拥有更高的平台,天天接触企业高层,更容易引起高层关注,机会自然更多。而前者没有这些机会,纵然他有百般能力和抱负,一辈子也只能做个普通的技术工人或基层管理者。 读至此,你说“学历是不是能力”,至少是实现你能力发展的基础。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你要获得“学历”,你就得层层应试,被层层选拔。你突破的层次越高,获得的学历就越高。所以,应试的能力很重要。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应试能力就是最大的素质。你只有通过了应试这一关,才能在新的层次、新的平台上提高自己的素质。没有通过应试,也就无所谓素质。 6 、不需要科技含量的小五金创业时代即将过去 广州深圳一带城中村的“包租婆”经常是这样教育他们的小孩,“你整天想着读书这些没用的东西,再这样下去,将来就像租我们房子的大学生一样”。社会习惯于将“读了书的小职员”与“没读书的大老板”相比较,来论证“读书无用论”。 “没读书的大老板”在当下中国无法是以下几类人: 一是城乡经商者,包括做商业流通、开商店饭店、做小生意; 二是在城乡办厂者,包括企业和家庭作坊; 三是包工头; 四是包租婆和拆二代; 五是乡村混混和黑社会,等等。 这些人有靠能力赚钱的,也有靠拳头吃饭的,还有靠土地增值进项的,但就是没有靠技术成功像样的。即便是像靠办企业、经商这样创业发家致富的,包括江浙沿海大量的五金加工企业、纺织行业等,技术含量都不高。 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主要的特点是市场门槛低,一般人都能进入这个行业,如五金加工,不需要多少资金,不需要请工,不需要高深技术,只要有个空间便办成家庭作坊。这样谁都能够进入这个行业,就容易造成这个行业的高度竞争性,使其利润较低,也使这个行业容易饱和。 只要率先进入这个行业、并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才最终会生存下去,并垄断这个行业,形成对其他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人的机会排斥。也就是说,哪个行业的技术性很低,开始发展的时候门槛就很低,竞争性则强,但最终的发展结果是垄断性就越高,排斥性就越强,后来者越难进入这个领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很多技术性较弱、市场门口很低的行业造就了一大批“没读书的大老板”,这些大老板垄断着这些行业的资源与市场,排斥其他人的进入。逐渐地,其他人进入这些行业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便进来了要赚钱也越来越难。也就是说,不需要科技含量的小五金创业时代即将成为过去,“没有读书”的人要想再创业成功,已近痴人说梦。 举一个例子,浙江店口镇在全国百强镇中排名很靠前,现有上万家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该镇的发家靠的是改革开放后当地兴起的小五金加工,该行业在八九十年代很快占据全国市场,在当地也涌现出许多农民企业家、亿万富翁。 对于这些没读过书的农民企业家来说,发展的瓶颈首先是技术。只有少数企业突破技术瓶颈使自己的产品升级换代,高端产品已做到空调的核心部件。而没有升级的五金加工企业则继续做着低端产品,但是他们较早进入该行业,拥有较丰厚的资金,因此能够联合起来垄断该镇的五金市场。其结果是,如果当地农民在2005年之前没有通过创业发家致富,之后就不可能再有机会成为一个新的富翁了。 同样,在其他如建筑、饭店、服装、商场等低技术行业,也业已形成了垄断,市场机会不再对外开放,在这些领域再难有零起点创业成功者。也就是说,中国以后的发展,很难再出现新的“没读书的大老板”。除非你是积祖上阴德、万中挑一的的“拆二代”。 未来中国更多地是造就“读了书的大老板”,他们出现在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在该领域,市场门槛高,能够进来的人较少,饱和程度较低,且技术突破性和创新性强,领域的拓展性强,垄断性不高。即,新进来者可以率先成为“大老板”,后进来者则可以通过领域拓展和技术创新同样成为“大老板”。 所以,如果你现在不读书,未来就不可能通过创业成为“大老板”。 7 、“读书无用论”源于中国各领域还有机会 照一般常理,读书“无力感”、“无用论”的出现,理应是在社会流动停滞、社会严重固化、阶级阶层矛盾深重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拼爹”是普遍的真理,个人的出生决定了他的未来,出生上层的人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实现“精英的自我循环”。 而处在底层的个人和家庭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因而会普遍感受“无力”与“无用”,产生对该社会的“失望”和“认命”情绪。对于这样的个人和家庭,知识自然是无力的,读书自然是无用的,梦想也就是奢侈的。 然而,当前中国社会的“读书无用论”,却实实在在地出现在社会蓬勃发展,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社会流动相对有序展开,上层社会的大门还没有完全关闭,各个阶层的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的努力与拼搏能够获得成功,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时代。那么,在这样一个每个人都有机会、有梦想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读书无用论”? 原因很多,我的想法却很简单,这便是中国各个领域都还有机会。这便是说,在当前中国社会,个体及家庭要获得成功,要实现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跃升,除了“读书”一条路之外,还有许多道路可以选择,条件是只要你不认命,能够抓住机会,肯下功夫、有恒心。且事实上,“读书”之外的走向成功的道路更可能是捷径。“读书”是基本能力的训练,不是短平快的技能培训,它要发挥社会效益需要的是时间。如果你要功利地看待“读书”的话,较之其他捷径,读书当然是无力的,也是无用的。 8 、“读书无用论”是底层自我固化的开始 有一点很重要,必须澄清,那就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认可“读书无用论”。 读者诸君什么时候听到过知识分子、官宦、资本家等大谈特谈“读书无用论”,什么时候看到过这些家庭不送自己的子女读书而让他们更早地赚钱?你看到的更可能是,这些家庭会创造一切机会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笔者在浙江农村调查时,发现当地成功的农民企业家无不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内国外名牌大学深造,再不济也要送到国外野鸡大学混一圈,而不是过早地子承父业。 “读书无用论”在中国的市场,主要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城市中下层家庭,也就是常说的底层社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乘着中国发展的东风先富了起来,而更多的人也通过打工、经商赚了钱,他们示范的是“不读书也能赚钱”的效应,也就使得底层社会越来越功利地看待读书,越来越不读书。这些家庭的子女过早地辍学,过早地感受到赚钱的快意,于是嘲笑起还在读书的、读了更多书的同伴来。 但是他们不知道,上层社会从来不会功利地看待读书。在他们那里,读书是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自我认同、自我归类的过程,是精英自我复制、自我循环的一种机制——通过读书、接受教育,上层社会的人永远留在上层社会。所以,上层社会的家庭会让他们的子女多读书、读好书。 也就是说,中国上层社会没有“读书无用论”,而底层社会却盛行“读书无用论”。有了这个认识,读者诸君就清楚了:“读书无用论”具有极其浓厚的阶级阶层的隐喻。阶级阶层地位从来不独由经济决定的,它是权力、文化和经济的有机统一体,且三者会相互转化。“读书无用论”的出现,既是中国底层社会尝到了中国发展、自己赚钱的甜头后的幻象,也使得他们停止了向上流动的脚步,走向了自我边缘、自甘底层化。 无疑,“读书无用论”是底层社会自我固化的一剂毒药。若不及时去除这种思想,中国底层社会便无希望。中国在未来如果还有当前的发展速度,社会继续充满活力,底层社会尚可继续做着“不读书也能赚钱”的梦想;如果中国未来不再有当前的发展速度,社会也快速固化,那么目前处在底层社会的家庭将何去何从?我想唯一的出路是,丢掉“读书无用论”,趁着还有机会赚钱,将赚来的钱让子女读更多的书。 作者:杨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欢迎加入北京中考微信公众号:BJ_zkao 2016年北京中考交流群340701717;2016年北京高考交流群 419307064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