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
梁挺福:读大学仅是为了好就业、就好业?2015-07-27 11:57:00 阅读 参与讨论()马上投稿

  最近,微博中流行这么一句话:“选择一份你喜欢的工作,这样工作的8小时你就是快乐的;再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人,这样工作之外的8小时也是快乐的。在醒着的16小时都能快乐,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喜欢一个人可遇不可求,需要缘分和机缘,而喜欢一份工作自己是能做到有所掌控的,而这样的掌控先得从升学规划开始。   虽然我们的人生道路很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

  最近,微博中流行这么一句话:“选择一份你喜欢的工作,这样工作的8小时你就是快乐的;再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人,这样工作之外的8小时也是快乐的。在醒着的16小时都能快乐,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喜欢一个人可遇不可求,需要缘分和机缘,而喜欢一份工作自己是能做到有所掌控的,而这样的掌控先得从升学规划开始。

  虽然我们的人生道路很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了一步,可能会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能影响一生!在现在这种规范化、程式化的社会,人生紧要的只有几步:高考、就业、婚姻!“高考”作为人生三大拐点基础就尤其重要,而升学规划为高考的成功指明了方向。

  随着高校培养模式由“精英式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必然导致越来越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上大学”只是学生最基本的需求,“上好大学”才是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机会多了,学生自然就要面对选择的诱惑和困惑。从近二十年来大家口头禅从“郁闷”到“纠结”的变化无不反映出机会的多少对人生选择的影响。“郁闷”是因为机会的匮乏而郁闷于没得选择,“纠结”是因为机会太多而纠结于如何选择。现在人流行“纠结”说明正是困惑于太多选择机会。

  同时,高中生留学也逐步突显对高校招生的影响,“全球化”的生源争夺越来越明显。留学热早已不再新鲜,但与以往本科、研究生为主的留学主体不同,如今高中生开始成为留学大军的主力。教育部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高考弃考人数达到84万人。2010年这个数字接近100万人,其中,因出国留学而弃考者数量不少于20万人。值得注意的是,与前些年因成绩不够好担心高考不利而出国读书不同,目前,许多地方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特别是名校“尖子生”放弃高考、准备留学的人数激增,并且已经从过去的个案凸现成一种社会现象。“尖子生”往往有这样的理想出口:“三分天下”——三分之一海外留学,三分之一就读港澳台名校,三分之一就读国内顶尖名校。

  在高校扩招、生源递减和升学渠道多元化三大因素下,在一段时期内的确使得一些低分生,甚至超低分生有机会上大学,但不等于这些学生就乐意于读大学,在现代社会,学真本事远远比拿大学文凭来得重要和实在。这就使得部分高校越来越担心生源危机的到来,甚至高校会担心因缺乏生源而倒闭。高校招生已经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高校练好内功,提高办学质量才是发展的王道。

  在众多重点大学频繁表述 “与往年持平”、“继续保持稳定”的招生计划时,鲜有其他名校像复旦大学那样明显地实施“瘦身”计划。复旦大学连续3年的表态包括,“继续精英化培养思路”、“确保录取的学生能享受到最多的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核定培养规模”,回归往日的“精英式”教育。

  虽说“上大学”比起过去越来越容易,但是“上好大学”依然不容易,甚至更难。这个就更需要学生加倍努力学习,做好自己的升学规划。

  事实上,有不少学生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吃饭,谋一份体面的工作,或者是因为周围的人都上大学,这样理解上大学的真正内涵是不准确的、是片面的。如果是为了前者,恐怕大多数人都会很失望。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才发现面临的选择是进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拿一份微不足道的工资,节衣缩食地还一份几十年的房贷,或者咬着牙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壮士、烈士、圣斗士等等(生生不息,愿“读”服输),又或者干脆不找到工作,只是“被就业”。如果是因为后者,那就无所谓了,没有目标的人自然也没有什么可失望的了。当然,虽然很多人读完大学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就像那句坊间流传很广的话:我用一麻袋的钱去读书,换来了一麻袋的书,我用一麻袋的书去卖掉,结果卖掉的钱还不能买一个麻袋!

  一般来说,上大学有两大目的:一是求知,为未来发展做准备;二是求职,为以后找个好工作,多赚点钱。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好的职业都是建立在知识的底座上的,很显然求知的作用尤其重要。

  大学已经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学生提升自我,增长智慧的场所。如果一个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都没有领会、做到这一点,那他的大学学费至少有一半是白交了。知识,在哪里都可以学到,上不上大学都可以,甚至无需大学教师这个群体来教,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食堂的师傅都能教会我们很多知识。但是智慧的启迪则要难得多,这需要一个好的场所和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教、学,来挖掘,通过各种东西来启迪。大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场所,它至少给了你一个新的视野和空间,让你的人生智慧可以得到提升,当然很多人可能是事后才意识到的。

  最近,微博上流传一则笑话,说一位大学生夜间在自动取款机的小房间里熬夜看书,两个警察前来盘问。他说:“我看书看不下去的时候就把银行卡插进去看看余额,就有心思接着看书了。”警察听了这番话后,眼神里都是星星点点的东西,就让学生早点回家休息。如果说年轻人要从银行卡的余额上寻找继续学习的动力,期待“知识改变命运”的实现,那么只能说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上大学,上好大学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知识改变命运是真实的,但是命运的改变不见得都往好的地方走,这还需要看你能不能在知识中领悟智慧,在智慧中找到机会,在机会到来时抓住自己的人生。对于广大青年学子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改变命运”只要不变成“学历改变命运”,就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相关资源: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