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申请在线客服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试卷中心>>历史试卷>>历史其它

(中国古代史第五章)单元考试卷

资料类别试卷

其它 

提供方式免费

下载扣点0

教材版本无版本

使用学科历史

使用年级高三

上传人tyc4311603

更新时间2006-3-15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 收藏

 

最新套卷

基本信息

一.单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立布政使 C.设立转运使 D.各州设通判 2.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最主要体现在( )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C.扩大了各级官员的来源 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3.两宋时期,民族之间除战争外,还有更多“和”的表现,主要有( ) ①两宋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和亲②少数民族吸收封建文化③宋朝统治者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中原地区④积极发展边境贸易 A.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4.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 ①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②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③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④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王安石变法各项措施中未曾涉及的是( ) A.限制地主官僚兼并土地 B.限制地主官僚的免役行为 C.限制地主官僚的高利贷剥削 D.限制地主官僚的逃税 6.下列赋税基本上能保障农民劳动时间的是 ①汉代的更赋②北魏租调制③唐代租庸调制④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王安石在变法中实行的将兵法改变了宋初实行的(  ) A.更戍法 B.枢密使管理军事制 C.由文臣做知州制  D.皇帝直接控制禁军统领制 8.宋神宗死后王安石变法法令被废除,最根本原因是( ) A.用人不当危害了百姓利益   B.新法触动了地主官僚利益 C.保守派上台执政   D.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 9、辽统治者采取“胡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西夏的官制分为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两个系统,其依据是( ) A.民族矛盾尖锐   B.阶级矛盾尖锐 C.民族团结的需要   D.境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10、南宋时,我国的对外贸易西达红海沿岸,其最重要的条件是(  ) A.国力空前强大   B.商品经济的活跃 C.政权位于东南沿海   D.造船技术水平高 11.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主要是( ) A. 首次对西藏和台湾进行行政管辖 B.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C. 维护国家统一与打破边疆地区闭塞状态、抵御外来侵略相结合 D.在西北边境设置专门的管辖机构 12.元朝时,“西域之士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 ;“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律。”上述历史现象揭示了元朝。 ①疆域辽阔 ②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 ③各民族交往密切 ④新的民族出现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3.我国东北地区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元朝时属于( ) A.岭北行省管辖 B.中书省管辖 C.辽阳行省管辖 D.宣政院管辖 14.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实行行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辖 B.根除各地割据势力 C.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便于督垦荒地、发展经济 15.元朝行省制度实施产生的作用是( ) ①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②扩大了元朝的疆域 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④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16.元朝行使宰相职权的政府机构是(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枢密院 D.宣政院 17.元朝的下列行省中,原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是( ) ①湖广行省 ②辽阳行省 ③甘肃行省④云南行省 A. ①④   B.②③   C. ③④  D.②③④ 18.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产生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19.宋元时期,世俗文学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 ①民族融合②城市发展③专制主义加强④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0.洛阳、开封的商业在唐宋时盛极一时,到元代却衰落下去,这主要是因为元朝时( ) A.政治中心迁至北京 B.民族分化政策的影响 C、京杭大运河改道山东 D.只注意发展海运和对外贸易 21.下列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欧洲后所起作用的评价,哪些是正确的( ) ①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②为新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 ④成为欧洲科学复兴的必要前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2.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 ) A李煜 B.苏轼 C.柳永 D.李清照 23.柳永词流传很广的主要原因是( ) A.艺术水平高 B.风格婉约,真挚感人 C.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D.多为收复故地的豪放之作 2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25.元杂剧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主要因为( ) A.戏曲在元代其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结合 B.《窦娥冤》在当时反响很大,并长演不衰 C.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 D.它把音乐、说唱、舞蹈、念白熔于一炉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摘自《太平治迹统类》 材料二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暮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推,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摘自《文献通考》 材料三 (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恨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清散。 ——摘自《朱子语类》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宋时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2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4分) (3)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宋初改革提供的评价如何?(4分)扼要说明你的看法。(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1:(蒙古王公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占民田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 ——摘自《续文献通考》 材料2:(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地,以为牧地。 ——摘自《元史》 材料3:耶律楚才曰:“……但弗为耳。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岁可得银五十万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万五。何为无用哉?!” ——摘自《元史》 材料4: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知?” ——摘自《元史》 材料5:自由立国,皆有规模,循而行之,则治功可用,……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使用汉法,皆乱之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 ——摘自《鲁斋遗书》 材料6:(元)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摘自《元史》 (1)简要指出以上材料中蒙古贵族争论的相关背景和争论的焦点。(6分) (2)概括以上主要主张,并评述其结果。(6分) 28.宋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请回答:(1)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中学西传”有哪些具体表现?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2)概述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结合史实分析其社会根源。(10分)(3)分析出现“中学西传”现象的主要原因。(2分) 2007届资源中学文科班历史科单元考试卷 (中国古代史第五章)2006-3-16 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 题号21222324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 3大题,共50分) 26、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宋时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2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4分) (3)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宋初改革提供的评价如何?(4分)扼要说明你的看法。 (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1)简要指出以上材料中蒙古贵族争论的相关背景和争论的焦点(6分) (2)概括以上主要主张,并评述其结果。(6分) 28.宋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请回答:(1)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中学西传”有哪些具体表现?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2)概述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结合史实分析其社会根源(10分) (3)分析出现“中学西传”现象的主要原因。(2分) 《参考答案 》 1—5 CBDBA 6-10BABDD 11-15ACCAA 16-20ADBCA 21-25DACCC 26.(1)藩镇割据问题。从皇帝直接控制兵权人手,把地方军、政、财权都归中央。(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即边事可预防,“内患”“深可惧”。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 (3)材料二认为宋初改革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材料四认为它使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溃败。宋初加强中央的措施,确实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但由此却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地方兵弱财困,无力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这些都是形成北宋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 27.(l)背景:元朝建立之初,蒙古贵族在中原圈占土地,毁农放牧;统治集团内部出现分歧。 焦点:中原的统治方式问题即以农或牧立国问题。 (2)主张:一是驱逐汉人,采用蒙古旧法;二是沿用汉法,以农立国。 结果:采用汉族地主先进制度,确立了农业立国方针。 28.(l)北宋时,我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后来传到欧洲,便利了欧洲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南宋时,我国的指南针技术经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为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到了元朝,我国的火药和火药武器技术也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城堡和骑士阶层起了重要作用。总之,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以后,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特征:具有实用性的科学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并领先于世界。社会根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和商业繁荣,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条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指南针在航海事业上的应用;频繁的战乱,促进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3)主要原因:宋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西方落后于中国,当时中外交往频繁,形成了“中学西传”的现象。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学科相关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