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选择题(第36题14分,第37题16分,共30分)
36.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诚信”乃是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自古以来,都是崇尚“一言九鼎”“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是一切价值的根基,是人生的命脉,是现代契约经济的核心本质。
(1)当前,人们对提高社会诚信的期待越来越高,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以高考为例,从2004年开始,考生在考试前都要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道理,说明诚信的价值观念为什么能被社会所推崇?(6分)
(2)有人说:“社会上种种缺失诚信的行为导致了严重的信用危机,我自己守信是没有意义的。”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8分)
36.(1)社会存在一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推动作用。(2分)
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2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正确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所以,诚信的价值观念为社会所推崇。(2分)
(2)个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2分)个人活动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又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2分)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失信行为,个人守信并非无意义。(2分)只有人人自觉讲诚信,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动社会的发展。(2分)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09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