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
绘画中的虚笔,音乐中的间歇,篆刻中的残破,小说中的留白等都是运用避实就虚的手法,使虚实相生,收到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良好效果。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
虚写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避实就虚的手法能充分表达诗人的感情。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表达出诗人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表达出词人家国之思,亡国之痛,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避实就虚的手法能给人无尽的想象。例如古诗《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美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精彩的描写就是虚写,它虽然没有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读者仍能从人们出神伫观,如痴如醉的神态中,想象罗敷那倾倒众人的美貌。例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写美女的标准是“增之一分太高,减之一分太短,施朱则太赤,敷粉则太白”,到底多高,容颜怎样,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避实就虚的手法,在表现人的抽象、虚无的情感方面也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表现人的愁思,如果按常理进行正面描写的话,很难把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运用虚笔,化实为虚却能达到这一效果。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这样的实例。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谓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诗人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短短九个字,就形象而生动地把愁之繁多,愁之无尽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化实为虚,虚实相生,使愁在李清照的词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繁重至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长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愁之深是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愁更是贺铸笔下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