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三新”标准:选用材料新,设问角度新,思路方法新。
(一)第一节:鸦片战争
1.一位英国人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C
A.中英纺织品贸易矛盾 B.中英机器进口矛盾
C.中英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D.中英贸易入超激化矛盾
2.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重教训,因而主张购买洋炮、洋船,他认为“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片胡言”。该大臣经历的战争最早可能是 A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战争
3.(福建省福州三中2008届高三四次月考)右图是《三元
里人民在牛栏岗英勇抗击英军场面》,以下四个评价中正
确的是A
A.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地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B.近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开始的标志
C.近代中国第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高潮
D.暴露农民阶级阶级局限性最典型的一个事例
4.(广东省广州六中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当前,贩毒成为威胁和平安全的非传统因素之一,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但在160多年前,西方列强大肆向中国输入鸦片,面对烟毒肆虐,中国政府最初的应对是: B
A.重治吸食 B.多管齐下,虎门销烟 C.驰禁 D.开放输入
5.(河北省邯郸一中2009届高三8月考试)1840年,文人汪仲洋认为: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不能奔跑和跳跃,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林则徐也认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认识基于清朝的 A
A.闭关政策 B.文字狱 C.重本抑末 D.吏治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