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建国以来重大历史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49---1956年:过渡时期(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其中 1949至1952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期
•1956---1966年: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49—1952年)
1、背景: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凋敝,百废待兴
2、内容:农村:完成土地改革
• 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资产,组建国营经济;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3、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
1.时间: 1953~1957年
2.背景:(1)国民经济恢复完成,形势基本好转。
• (2)工业基础差,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3.工业化决策:(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1953年
• (2)“一五计划” (一化三改)——1953~1957年
4.效果:(1)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 (3)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改造的原因
•(1)适应工业化的需要—分散经营不利于大规模快速经济建设
•(2)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经过:(1)农业:合作社;(2)手工业: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 (2)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