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我们知道,与杜鹃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人们从杜鹃嘴角的红色联想到“杜鹃啼血”,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联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学生在古诗鉴赏备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