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化常识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识记字音
中(zhòng)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望 磨砺(lì)
镂(lòu)刻 跬(kuǐ)步
理解词义
1. 重点词
学不可以已(停止) 木直中绳(合乎)
虽有槁暴(通“又”) 金就砺则利(变得锋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 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后跟)
声非加疾也(强) 假舟楫者(借助)
非能水也(游泳) 而绝江河(横渡)
锲而舍之(雕刻) 蚓无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09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