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虽然不等于文学,但终究与文学脱不了关系。语文是实用的,文学是美丽的。我们考查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语文试题,发现其中明显的特性就是实用性和知识性。
文学介入中学语文试题的考查当然也有,但不过是一种点缀,那就是大纲所要求的识记重要的作家及其作品,反映到试卷上就是文学常识题。后来有识之士觉得这样的考查不过是隔靴搔痒,于是出现了要求取消的呼声。文学经典之于语文,一度沉寂有年。而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中的缺席一定会招致攻讦或漫骂,所以后来就出现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这应该是在1996年以后。这显然应和了新的时代要求:语文除了工具性,还有审美性。除了考查语文知识,更要考查语文能力。此后十余年高考试卷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便居于正统的地位,但是又有缺失——我们疏离了对文学经典的引领和考查。
真正把文学经典的阅读当作一个重要任务的,应当是在第一轮新课程改革开始之后。课程标准明确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在考试大纲上也做了相应要求。2008年江苏省的语文考试大纲补充说明也规定了“选考内容”:在附录部分明确要求加试“名著名篇篇目”,共24部。其中除了教育部规定的部分名著外,还用星号的形式添加部分名著。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09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