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申请在线客服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学案中心>>历史学案>>历史学案导学

2010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资料类别学案

学案导学 

提供方式扣点

下载扣点1

教材版本无版本

使用学科历史

使用年级高三

上传人xilijun326@163.com

更新时间2009-8-24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 收藏

 

最新套卷

基本信息

课标内容:本课教材主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

课标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课标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知识结构: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1)百家:泛指数量多,有“十家”“九流”。

2)争鸣: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宇宙万物,对社会做出的解释。

3)形式: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见解。

2、出现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方面: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①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②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① 各种力量对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提出改革的不同方案,必然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② 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的思想不受束缚制约。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① 各国诸侯出于富国强兵,争夺霸权,特别注意礼贤下士。

② 士阶层希望实现治国济世的思想政治意愿。

 

查看更多成套相关资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学科相关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