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内容:本课教材主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
课标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课标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知识结构: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1)百家:泛指数量多,有“十家”“九流”。
(2)争鸣: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宇宙万物,对社会做出的解释。
(3)形式: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见解。
2、出现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方面: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①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②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① 各种力量对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提出改革的不同方案,必然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② 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的思想不受束缚制约。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① 各国诸侯出于富国强兵,争夺霸权,特别注意礼贤下士。
② 士阶层希望实现治国济世的思想政治意愿。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09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