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申请在线客服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素材中心>>历史素材>>历史文本素材

历史:1.1《百家争鸣》素材(2)(人民版07版必修3)

资料类别素材

文本素材 

提供方式扣点

下载扣点1

教材版本人民版

使用学科历史

使用年级高一

上传人dguiyuan@163.com

更新时间2009-9-11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 收藏

 

最新套卷

基本信息

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段话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和评价这种思想主张?
  我的思路:这段话出自我国古代名著《老子》,集中反映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最后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曾经指出,治理国家如果像烹小鱼那样,不断翻炒,让人民不得安宁的话,国家是不会稳定发展的。道家思想反映了人对自然、社会规律不可抗拒性的初步认识。他们认为事物发展有其规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既不能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也不能像法家那样刻意追求,武力维护,只有取法自然,和谐发展,随遇而安。道家的无为绝对不是消极避遁,其终极目标仍是。因此,它与儒、法两家是殊途同归。西汉、东汉、唐、明等朝代建立之初,都高举道家思想,与民休养生息的事实就足以说明,道家思想的目的不是无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
  当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老子的政治倾向是保守的;但是,对于以农耕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古代中国而言,老子的小国寡民政治设计,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切合中国社会结构的实际状况的。

 

查看更多成套相关资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学科相关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