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段话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和评价这种思想主张?
我的思路:这段话出自我国古代名著《老子》,集中反映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最后“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曾经指出,治理国家如果像烹小鱼那样,不断翻炒,让人民不得安宁的话,国家是不会稳定发展的。道家思想反映了人对自然、社会规律不可抗拒性的初步认识。他们认为事物发展有其规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既不能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也不能像法家那样刻意追求,武力维护,只有取法自然,和谐发展,随遇而安。道家的“无为”绝对不是消极避遁,其终极目标仍是“治”。因此,它与儒、法两家是殊途同归。西汉、东汉、唐、明等朝代建立之初,都高举道家思想,与民休养生息的事实就足以说明,道家思想的目的不是“无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
当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老子的政治倾向是保守的;但是,对于以农耕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古代中国而言,老子的“小国寡民”政治设计,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切合中国社会结构的实际状况的。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09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