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课文举例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即都要凭借力才能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和人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否定的?明确:先后例举的事物有: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⒉第一段中,庄子说及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都城是“有所待”,因而也都是不自由的,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强调“小大之辩”,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的差别的,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对鲲鹏之类伟岸者的热爱、赞扬,和对蜩、学鸠、斥 之类肖小的鄙夷。 为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动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 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