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考点梳理】
考点1
1.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1)商业的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 的发展,产生了原始商业。商朝产生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 。周朝实行“ ”政策。春秋战国时期, 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和白银开始用作货币,而且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隋唐时期,长安、 、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陆上和海上 都空前繁荣。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 ,元代更广泛地流通。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 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涌现。
(2)城市的繁荣
自周秦迄唐代,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由 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当时的城市主要是 、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长安的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 制。 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加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明清时期,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 市镇兴起,尤以 地区为盛。
(3)重农抑商
商业的发展曾在经济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商业的 和商人流动性大等与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汉初 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 、“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中唐以来,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并实行 政策,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明清时期,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 ,并严厉控制民间的 。
产生:明中叶以后,在江南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新的 手工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是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 生产,并以自由 为特征,是一种 的萌芽。
表现: 已形成劳动力市场, 出现了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的民营劳动组合。
特点: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且发展缓慢。
阻碍因素:耕织结合、 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占居 地位。 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政府固守“ ”的传统政策。还长期关闭国门,实行 政策,阻碍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09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