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归纳]
古代中国有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它们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结构。学习中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及生产关系的变化;认清古代中国的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各国的发展轨迹,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着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注意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以家庭经营为特征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包括耕作农具、耕作技术、水利灌溉、耕作制度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A.我国古代的农具,经历了原始时期的石器木器和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以后的铁农具和牛耕的发展历程。两汉时期,出现了耦犁、犁壁和耧车,隋唐时期出现了曲辕犁和犁评。B.耕作技术上,经历了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垄作法、汉代的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旱地实行的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的耕耙技术。C.我国的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或三熟制。D.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合龙首渠等。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造了筒车。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E.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可能。秦汉以后,这种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