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申请在线客服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教案中心>>语文教案>>语文备课教案

语文:6.18《踏莎行》教案(沪教版第三册)

资料类别教案

备课教案 

提供方式免费

下载扣点0

教材版本沪教版

使用学科语文

使用年级高二

上传人liyuchen@126.com

更新时间2009-9-28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 收藏

 

最新套卷

基本信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充分利用课本信息(文本、注释),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

2   难点: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基本特点。

说明:

通过对四首作品的一番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感伤”一词或许可以用来形容它们共同的情感表达。事实上,“在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中有一种‘以悲为美’的倾向。诗歌史的支流便是结合这种倾向发展的。其中最早的当属《楚辞》。屈原在荆楚大地上反复吟唱自己的悲哀、愤慨、怀疑、绝望,在关注社会的同时,诗人表现了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及至宋玉,淡化了政治激情,把‘感士不遇’作为表现母题,《悲秋赋》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士不遇’更多的关联着诗人对于命运的个人化思考。从屈到宋,愤怒演化为忧伤,抗争代之以悲泣,至此,‘感伤诗歌’正式滥觞。”从东汉无名文人的《古诗十九首》到建安诗人群,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到晚唐诗人的创作,“感伤诗歌由涓涓山泉汇成汩汩溪流,但诗人们在写作时往往是不自信的,因为‘缘情’之诗违背了‘言志’的诗学规范。到了宋代,词因为被人曰之为‘诗余’、‘小道’,便少了一点约束,多了一份自由。在宋代诗歌表现对象日益琐细平淡的状况下,词在文坛上的崛起有效地弥补了感性的失落。‘感伤’这一母题也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归宿。‘词缘情’作为一个传统始终没有被抛弃,即使言志的作品,其中包含的情感因子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正是‘词缘情’丰富了文人的精神生活,也平衡着他们的心理失重。在诗日益成为政治的图解、道德的诠释之后,是词保存了抒情文学的细腻多感的特性,寄托了文人敏锐悲郁的情思,并最终成为一种璀璨的文化存在。”(摘自《中国诗学史·词学卷》)

 

查看更多成套相关资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学科相关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