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墙
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公元前827—728年),大将尹吉甫北伐俨狁时驻兵于此,筑西北两面,旧为夯土城垣,平遥城筑于北魏初。初称平陶,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424年)改名平遥。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由“九里十八步”扩为“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变夯土城垣为砖石城墙。按照相传的“山水朝阳,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说法,取神龟“吉祥长寿”之意,筑为“龟城”:古城近于方方正正,但不同的是一般城池只有4个门,而平遥则是6个城门,东西各有上下两座门,6门都有专名。据说这是取一头一尾4只爪的龟形为城,可能是建造者以龟寿来祝福古城的永存,果然不负所望,龟城至今屹立。龟尾偏甩,所以南北二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下东门是直通式城门,与远处一塔相对,传说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系住龟足,以免龟城走动。其余东西城三门都弯过来出入侧门,既为便于防御,也以示龟足的弯曲。南门前有对称的一对井(正待发掘),象征龟的两只眼睛。南城墙不是直线,而作水波流动状,似乎龟在划动。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09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