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在线留言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试卷中心>>语文试卷>>语文月考试题/名校月考

安徽省百校论坛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资料类别试卷

月考试题/名校月考 

提供方式扣点

下载扣点3 (立即充值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

使用学科语文

使用年级高三

上传人guodawei@126.com

更新时间2010-11-10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收藏

最新套卷

基本信息

安徽省百校论坛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电子版,含答案,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百校论坛第二次联合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卷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  阅读题(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中的礼与乐
  刘士林
  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可从什么是文明,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什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等角度加以认识与阐释。
  首先,在中国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也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其次是“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这在中西民族是高度一致的。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在实践的意义上,依附于城市的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有“礼乐”即“夏”(文明人),失“礼乐”则为“夷”(野蛮人)。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从当代语境看,与乡村、城镇及传统城市相比,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均获得了更高的发展,因而,一般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在当代的发展水平,而作为一个社会更高发展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理想追求”才是其代表或象征。

特邀主编老师 魏会阁 点评:

百校论坛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语文名师所编,试题难度适中,含金量颇高,是一份不错的复习试卷!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资源难易程度:★★★★★★★★★★★★★★

成套相关资源
下载过本资料的用户还下载过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