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与疑难导析
知识梳理
一、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种群的数量在不同条件下或不同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增长曲线。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二是对有害生物的防治。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环境条件:没有任何限制因素,如食物永远充裕、空间足够大、气候适宜、没有天敌、无疾病等,这种条件下,影响种群数目变动的因素只是自然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环境能提供足够充裕的生活条件,种群内不同个体的生理寿命很长,因而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这种条件的环境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所以我们称之为理想条件或理想环境,这种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是连续增长而没有下降的。
(2)种群数量增长公式:设n0为种群起始数量,每年增长率不变,且第二年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则第t年种群的数量νt=n0λt。这一增长方式在数学上称为指数式增长,它的数学曲线“j”型增长曲线第t年的种群数量取决于两个因素:n0(即起始数量)和λ(λ值取决于每年的自然出生率与死亡率)。
(3)“j”型数量增长的两种情形:一是实验室条件下;二是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由于受环境条件限制,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种群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后,数量就会停止增长,呈现“s”型曲线。世界上现存的生物种群,大多数已发展到平衡的稳定期。这种平衡是动态的,种群数量或种群密度往往是围绕着某一特定值波动,即一般的自然种群都符合“s”型种群数量增长。
(1)环境条件:有限的生存环境、有限的空间和食物,导致种内斗争加剧,同时捕食者数量增加,导致了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时,种群数量停止增长。
(2)“s”型曲线具有以下特点:开始时经过一个适应环境的停滞期后,即进入指数增长时期,种群密度增加,然后增长速度变慢,最后增量和减量相等,种群不再增长而达到最高资源难易程度:★★★★★★★★★★★★★★★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10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