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通商口岸与近代文明的传播
〔材料一〕曾有一次,人们有力地指出,上海的工部局①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这意思是说,上海的外国租界是一个实例,阐明西方文明的优点。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
〔材料二〕余见上海租界街道宽阔平整而洁净,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虽呻吟仆地②皆置不理,惟掩鼻过之而已。可见有司③之失败,富室之无良,何怪乎外人轻侮也。况通商各埠、江边、海边之地,当道理宜填筑马路,如洋人租界一式,以便往来。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
【解读】以上两段资料分别引自干德利的《中国的今昔》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干德利是洋务运动时期关注中国问题的英国专栏作家。《中国的今昔》一书出版于1895年,主要是收录了干德利给《泰晤士报》的通讯及发表于其他西文期刊的文章。郑观应是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其代表作《盛世危言》刊行于1893年,体现了比较成熟而完整的维新变法思想,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