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中国内河航运权被西方列强所控制
清季道光十五年,英国以轮船查甸号航抵我国,此为轮船出现于我国海面之始。外轮侵入,旧有帆船,相形见绌,运费不及其廉,航行不及其速,我国航运,已难竞存。复因鸦片战败,缔结《南京条约》,五口通商,航行无阻;继以《天津条约》、《烟台条约》,增加口岸,嗣后改《长江通商章程》;未几,再行追加条款,更制定《内河行轮章程》。外轮遂在我国内河,畅行无阻。各国视为利薮,竞辟航路,设立轮船公司。
──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编《十年之中国》,中国文化建设协会1937年版
【解读】对于中国人而言,屈辱的近代史是从海防丧失开始的,但更深刻的背景则是中国经济、科技及国防整体实力上的落伍。受明清两代“海禁”政策的制约,1835年英国轮船查甸号来访时,中国海面上只有小吨位的木帆渔船,水运也只有人力操作的小型轮船,在技术上根本不具备起码的竞争力。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接受五口通商的协定,此后西方列强的现代化轮船大举进入中国内河竞争航运。中国洋务派官员痛感中国败在列强的“船坚炮利”之下,也曾在19世纪60~70年代展开洋务运动,从练兵制器造船开始,推动着中国工业“先军工、后民用”的近代化进程,先后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大型企业,并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上海设立了轮船招商局,购买外轮30艘,在各个口岸设总分局27处,与列强的轮船公司竞争内河航运权,虽然成绩不佳,但这是中国致力于交通工具现代化的开端。
1.道光十五年(1835年),是中国水面上出现现代化轮船之始,是英国轮船查甸号。2.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