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生命焦灼的曲折心路
——伍尔夫《墙上的斑点》题旨理解
一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作家伍尔夫(virginia woolf,或译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的意识流名篇,写于1917年,与其丈夫的一个短篇合集《两篇故事》出版,伍尔夫在其小说艺术形式实验中先以短篇试刀,同期还有《邱园记事》等,她丈夫对后者评价更高,伍尔夫在其1919年3月12日日记中写道:“这种评价促使我去读了一遍《墙上的斑点》,并从中挑出了许多毛病……可以肯定,这个短篇是得不到什么赞赏的,而我还是对此有些在乎”(《伍尔芙日记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2页)。可见作家自己对这篇小说是十分认真的。
而对作家伍尔夫,研究甚丰(如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等),敏感又脆弱的伍尔夫“一生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她一生有过两次精神崩溃,而第三次,她留下遗书:“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我弗吉尼亚•伍尔芙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1941年春她还是选择果断离世。
意识流动包含着广义的意识流动和狭义的意识流动。广义的意识流动指以显意识流动为主的意识流动,显意识则更多地含有社会意识的含义,显意识主导的人主要是社会角色的人,社会可能性与自我欲望之间的平衡感很强,他的言语着重于人际交流;狭义的意识流动专指文学创作中以潜意识流动为主的意识流动,而潜意识在人的意识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人常常把自己的欲望隐藏在此,这是真正的心理真实,他的言语着重于自我表现。
并不是说潜意识流动都会完成通常的思考行为,不是的,人们的思考都在显意识层面完成,而在潜意识层面构成思考的底蕴,是潜意识流动过程中所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表象、印象、幻象和意象的导火索。
用言语结构的理论来分析《墙上的斑点》会是一次有趣的尝试,原因在于:言语结构下辖“言象意”;而“言象意”的相互关系以及转换,使得人的意识行为通过某种形象落实在言语上——这是形象化言语作品的通例,而意识流作品,尤为如此。
意是个性化的,而个性化的意和意之间的交流,一般采用“意会”,即通过部分重合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