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从容说课
本课内容与1.4课紧密相联。与上一课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地带)的变化,便形成了五带。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投影演示.着重来分析二分二至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地球的平面投影图(侧视图)上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紧密相关的.可以借助前一节课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分析说明,得出:太阳直射点移到哪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会增长。黑夜就会缩短,而另一半球则刚好相反。到了冬至、夏至日.昼、夜长短会达到最大或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直接关系,通过分析侧视图可得出:在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四季的划分这一部分浅显易懂,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分析,或结合有关材料作适当补充、讲解。五带的划分在初中就已学过,教师可结合前面的知识适当地引申、拓展。
本课内容不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系统性.而且综合性强,与前面几课内容联系紧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和衔接,并注重图文结合、归纳和总结。但不宜引得过深、过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弄清正午太阳高度、四季和五带等基本概念。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的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五带是如何划分的。
能力目标
1.能运用地球仪、三球仪科学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四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