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题着重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直到明末清初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大体脉络。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在这期间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产生了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李悝、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大一统局面建立和巩固的时期,儒学经历了从秦时“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确立儒学为国家正统思想的历程。隋唐时期实行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儒学由此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唐末五代之际,儒学几乎丧失了规范社会、支撑人心的实际作用,陷入困境。北宋五子创立的理学被看做是儒学的复兴。南宋思想家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影响了其后六七百年之久。陆王心学的出现使宋明理学的重心由此转向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思想界出现了继春秋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活跃的局面,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他们对儒学传统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和修改。
资源难易程度:★★★★★★★★★★★★★★★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10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