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东亚太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经过先民创造性的劳动,原始农业很早就在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出现、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中国农耕文明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很高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随着社会发展面不断变化的,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的表现形式。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摹本形态 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使自耕农经济不断地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反抗,地主与劳动者之间的依附关系日益松弛,租佃制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农耕经济更加成熟。
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君主专制统治与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最终使中国在现代化的世界大潮中落伍。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10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