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
1.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来查找相关的资料。
2.结合所搜集的资料,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加强学生小组协作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4.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课时安排:1-2课时(用于学生展示课件)。
教材概述
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其中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是一颗最耀眼的明珠。“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游生思归,怨妇思情,征夫怀乡。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诗歌中都有所反映。作为文化遗产的民族节日也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杜牧的《清明》、王安石的《元日》、杨朴的《七夕》、戴石屏的《中秋》等。在刚学完诗歌单元,领略了古体诗的诗情画意,感悟了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鉴赏古体诗的水平,安排这一表达交流活动,意在巩固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思路方法
一、关于诗歌评点活动,教师可放手让学生选定诗歌后自己进行评点。因为在学习了诗歌单元的多首诗歌后,学生评点的能力已初步具备。
二、对于写节日诗,应作为本次活动指导重点。
参考资料:
1.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资源难易程度:★★★★★★★★★★★★★★★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10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