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作者及创作简介
吴组缃(1908~1994),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原名吴祖襄。安徽泾县人。1908年4月5日出生于塾师兼商人的家庭。在宣城、芜湖、南京读中学期间,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对新文学产生兴趣,开始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与《妇女杂志》上发表《鸢飞鱼跃》等短篇。1929年前后,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也影响到吴家的经营,父亲在家境败落中忧愁致死。现实中的变故促使吴组缃从理论上寻找答案。考入清华大学后,在其兄吴半农等影响下,注意钻研社会科学著作,并在“九一八”以后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和“反帝同盟”。这时期发表在《清华周刊》(文学)月刊上的小说,从《离家的前夜》到《菉竹山房》,大多表现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对妇女、青年的压迫,艺术上显示出含蓄严谨、细致精微的特色。茅盾《子夜》的出版开拓了吴组缃的艺术视野,他开始有意运用科学观点解剖社会生活的各种断面,在《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了小说《一千八百担》《天下大平》《樊家铺》以及速写《黄昏》等;并以圆熟的艺术技巧,展现了富有时代特征的凄厉郁怒的生活画面,真实有力地表现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急剧破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势,赢得了文坛的赞誉。这些作品收入《西柳集》(1934)和《饭余集》(1935)。1935年1月起,吴组缃应冯玉祥的邀请,担任国文教师和秘书,长达12年之久(有间断)。在此期间,创作了长资源难易程度:★★★★★★★★★★★★★★★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10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