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一、作品主题
1928年冬,17岁的萧红经历了她生平第一次反帝学生运动。9年后,她用生动而不
乏幽默的笔调写就,作品描述了她参加示威游行的经过和当时的心理、情态。她以女性细腻的触觉捕捉时代情境中自我与他人的精神气息,并以有别于传统定势的视角、鲜明的自我立场真实地描摹了当时人们那狂飙突起般的爱国行动。
“走在石头道街又碰到了一个日本女子,……我们就用手指着她而喊着。另一方面,我们又用自己光荣的情绪去体会她狼狈的样子”,“男同学们跺着脚,并且叫着,在我听来已经有点野蛮了”,“我的耳边闹着许多种声音,那声音并不大,也不远,也不响亮,可觉得沉重,带来了压力,好象皮球被穿了一个小洞嘶嘶的在透着气似的,我对我自己毫没有把握”——
人们的义正辞严似乎显得有些虚弱和可笑。理直气壮的爱国热情与嘈杂混乱的游行队伍与血腥、无奈的运动结果构成了“不和谐”反差,一场正义的运动似乎成了一场游戏。
然而,作品的价值,正在于萧红对历史的尊重。她的每一笔都真实而生动,坦然地再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学生们坚决维护民族尊严的热情,这热情之中也包容着幼稚与困惑的精神因素。做个比喻,萧红所参加的那次示威游行也是百年中国人民反帝救国斗争轨迹中一个具有研考价值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