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对钱穆不以为然,尤其是他身上有种老派的不现实。
这种不以为然也许能追溯到小学,在杨绛的散文《车过古战场》中,我第一次读到了钱穆,他看起来是个一肚子典故的固执老头,贫困,自尊心强。
与杨绛同车上北京的他,始终不愿吃一口她给的饼干。为维系困窘中的尊严,宁愿趁人不注意时去站台上胡乱买些食物。一个在上世纪90年代初商品经济的浪潮中成长着的小孩,怎么能理解钱穆这种书呆子气的自尊心呢?
那年头,经济迅速发展,万事都有新景象,老规矩彻彻底底过时了,不懂变通的人是被嘲笑的对象;这篇平淡的散文,也很快被我置诸脑后。
再听闻钱穆,就是上大学之后。我无比惊讶地发现,在港台教授的世界里,“钱穆”是一个崇高的名字,代表着某种我们并不熟悉的信念。
资源难易程度:★★★★★★★★★★★★★★★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14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