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信写给不知名的你或妳。
现在的你或刚进大学校园,或仍等待一关又一关的学测,好进梦想中的校园。然而,二○○八年九月源自华尔街的金融海啸,让台北或高雄的你,开始迷惘未来。四年后人生什么样?十年后世界又是何种风貌?
18岁,刚冒了青春痘没多久,你本打算丢离了从小背腻的书包制服,好好享受人生。如今金融海啸一来,全世界的国骂加起来都不足以缓解心中的彷徨。四年后有工作吗?台湾还是那个台湾吗?你做错了什么?为何被迫承担这一切?
18岁,有些人已走了很长的路。18岁,林语堂也刚离开福建鼓浪屿,前往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林语堂本是福建漳洲旁小村落龙溪的「土孩子」,改变他一生的,是父亲从小给他的国际视野。破落的龙溪乡下,有位长老教会的牧师,自小以中英文自学教导他的儿子,并谆告「长大定要念世界一流大学。」自幼起林语堂即离乡寄读鼓浪屿中小学,一个动乱的中国,一个看起来毫无希望的乡下孩子。他忍受了童年的孤独,藉由一块偶然开放的钢琴之岛(鼓浪屿别名),与世界悄悄连结。他的同学里有英、法、葡、西…各国领事小孩,林语堂没为他的孩提时期留下太多纪录,唯一惦记在心的是父亲的话,大海的另一边是另一个世界,「要读世界一流大学」。林语堂后来实践了父亲的梦想,先留美于哈佛,再留德。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华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家,其作《生活的艺术》(importance of living)连续登「纽时」榜首五十二周,文字行云流水,语带幽默。严苛地说,他的文学造诣比不上同一时代的沈从文、鲁迅、张爱玲甚至辜鸿铭,但他在世界文坛地位远远超越同辈,只因他拥有的世界观,尤其以英文书写的能力。
资源难易程度:★★★★★★★★★★★★★★★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14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