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校园通试用在线留言
我有资料要上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试题中心>>语文试题>>语文一轮复习试题

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训练(辽宁省专用):限时训练17

资料类别试题

一轮复习试题 

提供方式扣点

下载扣点1 (立即充值

教材版本无版本

使用学科语文

使用年级高三

上传人yujunliang@ks5u.com

更新时间2013-08-09 20:48:10

下载统计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收藏

| 更多

最新资源

基本信息   在线预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无主体熟人社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代表着中国传统精华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由于我们尚未有现成理论和概念可以套用,造成经验描述性、总结性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新鲜见。仅就农民城乡流动问题而言,即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城乡二元结构”、“新生代农民工”等话语主题。总之,有关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所显现的特点一直是经验研究不少,而理论概括不足,直至我们在2011年第1期《读书》上读到《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才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理论苗头的出现。无主体熟人社会的提出可以说使得费老的《乡土中国》中的很多观点有了时代的呼应,让我们看到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中所体现的特点。 我们知道,熟人社会是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很成熟的社会形态,由于现代化和都市化的作用,这个形态正在解体之中,可解体下的乡土社会有何特点呢?无主体熟人社会给了一个形态或类型上的说明。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在一个有着自身文明、历史、思维和习性的社会中发生的。我个人一直认为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不能做两极式的或二元对立的处理。许多学者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似乎要现代就不能有传统,有传统就无法现代。但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呈现过这样的特征,可见解释中国的有效概念也应该是一个有张力的、交融性的概念。无主体熟人社会符合这一原理,因此它比较真实地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态。 中国式的概念还有一个特点,即它们往往不是界定性的。如果套用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来讲,就是带有触发性。所谓触发性,就是我们建构一个概念不是为了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然后将定义操作化,最后进行实证研究,而是提出一个引导性的概念,由此引发学者们对这个概念的深度思考,并随着事物动态过程让其内涵发生一定的变化。

特邀主编老师 yujunliang@ks5u.com 点评:

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训练(辽宁省专用):限时训练17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资源难易程度:★★★★★★★★★★★★★★

成套相关资源
下载过本资料的用户还下载过
一周排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