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以时代为背景,诗词歌赋因事而发)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语言通俗平易,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行》。”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例如《卖炭翁》、《观刈麦》,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宪宗皇帝身后的削藩强硬派)被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伤,朝野大哗。(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后,开始大规模设置节度使,使其集军权、政权、财权于一身,还可自己任命副手和幕僚。这样一来,节度使很容易培植亲信和自己的势力,最终不服管束对抗中央,“安史之乱”就是一个例子。奇怪的是,唐王朝在吸取“安史之乱”教训时,又钻进另一个死胡同:为抵御和牵制像安禄山这样的边防节度使叛乱,竟把藩镇制度扩展到内地。)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司马。资源难易程度:★★★★★★★★★★★★★★★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14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