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改造与挫折课题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造与挫折 时间 班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目标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 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革新和自强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重点难点 1.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导入: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国家情况不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它们的后面”。这是苏联最后一位改革者戈尔巴乔夫说的一段话。此后不久,苏联就正式解体了。为什么改革没有使苏联走上强大,反而使苏联走上解体呢?由此导入新课。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造与挫折《课前预习》 1.1953年,__________________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__________________是苏联经济的老大难问题。为此,赫鲁晓夫选择___________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同时,他还对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地方权力。 3.在赫鲁晓夫统治时期,苏联政治上最大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 4.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他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__________上,推行“_______________”。 5.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在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上,制定了发展经济的“___________”。 6.在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中,提出了用“___________________”代替“科学社会主义”,造成一定思想混乱。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 8.1991年,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是不可能__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__________。 思考:从战后到九十年代初的四十多年历史来看,苏联社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战争结束到50年代初期 斯大林当政时代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继续强化的阶段 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当政时代 苏联进行社会改革和对外扩张的争霸阶段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 戈尔巴乔夫当权以后 苏联走向衰退并最终解体 教学: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二战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严重,必须要改革。(苏联的经济状况: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2)斯大林继续推行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3)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改革提供契机,赫鲁晓夫上台) 2、改革的内容;项目 具体内容经济体制改革 农业体制(重点) 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案的收购价格,以此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体制 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政治体制改革 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 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了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在大会闭幕前夕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严重后果》的“秘密报告” 会后,苏联全国开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动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1)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1955年~1958年连续4年获得大丰收。但助长了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 2)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与不足:扩大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3)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与不足: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又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史料: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3、改革的影响; 1)进步性: ①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 ②它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 ①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 ②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4、改革受挫的原因; 1)旧体制根深蒂固;(这就决定了这场改革必然是不彻底的。) 2)缺乏的正确指导思想;(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3)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主观主义,急躁冒进,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许多改革措施未经论证和试验就急速推出,结果造成混乱,导致改革失败。) ●史料:1957年,他提出几年内在人均畜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1961年又声称“20年内苏联将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2)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给苏联造成混乱局面。 2、执政前期的改革;(有所发展) 1)改革的重点:工业; 2)改革的内容: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改革的不足: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一定冲击,但是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4)改革的作用: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重视重工业) 3、执政后期的改革;(逐渐停滞) 1)改革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停滞和下降趋势。 2)改革的影响:改革的停滞是整个国家如一潭死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了困境。 4、改革失败的原因: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政治生活僵化;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美苏争霸) ●史料: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展社会主义”社会。 三、莫斯科落日;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 1)原因:(进入70年代后)为了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 2)措施: ①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 ——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结果困难重重,各项措施难以奏效。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②政治改革: a、思想理论方面: a、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实质: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 b、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 b、政治体制方面: c、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危机四伏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3)结果:失败。 4)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使得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与此同时,早已积重难返的民族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5)失败的原因: ①经济改革很不成功,引起人民不满。 ②政治改革的思想错误严重。 ③改革使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 ④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打破了旧的政治体制,新体制没有发挥作用。 2、苏联解体;(1922-1991年) 1)苏联是如何解体的? ①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 a、直接原因——1991年《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引起党内高级干部的不满。 b、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思想混乱。 ③1991年,12月8日,签订了《明斯克协议》,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④1991年12月21日,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2)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实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①标志着二战以来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②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各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又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 延伸: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1)此次剧变仅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2)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复杂性; 3)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也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思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最主要是由于指导思想与路线不同: 1)中共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而苏联、东欧的改革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经济理论,没有完全把握本国的国情; 重点优化: 1、从目的、内容、结果、受挫的原因四个方面,比较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 1)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3)结果相似,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4)受挫的主要原因相同,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2、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个历程的认识、应吸取的经验教训。(1)认识: 1)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 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 但是进展缓慢, 收效甚微, 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快速的发展, 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3)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2)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3)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僵化的经济体制阻碍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必须不断进行改革; 4)缺乏民主,破坏法制,极大地损害社会主义的声誉,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5)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妥善解决民族问题; 6)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7)抵制西方和平演变。 思考:为什么会选择农业为改革的突破口?因为农业发展迟缓,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思考:苏联解体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