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赏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大历二年(767),当时杜甫寓居夔州。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引黄生语:“三四,景中见时,与王右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同一句法,然彼工在‘咽’字、‘冷’字,此工在‘冻’字、‘晴’字”。这一体认非常正确。杜甫与王维同时稍后,他在广泛学习前人,“转益多师”时,对王维显然也有所师法,但也融进了自己个人的创造。像这一联中“冻”“晴”二字,就与王诗区别了开来。杜甫曾多次声称“诗是吾家事”,并说“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在这首诗里,却把以前引以为自豪的“不朽之盛事”视为“妄事”,可以看出,由于来到佛寺,接近禅僧,使得他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是他饱经沧桑后的某种感悟。应该说,他产生的这种皈依之情是真实的,因为杜甫实在是太疲惫了,他的心灵需要喘息。有人根据末二句认为他的认识是不彻底的,其实,虽然“未能割妻子”,却依然“卜宅近前峰”,正反映出作者的执著,因为,从主观上来看,他是并不想出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