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热点:中国和世界改革之年(历史特辑)2008/11/18 17:18:00 阅读 参与讨论()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一、背景材料:

2008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吹响改革号角的一年。2008年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发表宣言,强调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这些重大改革举措,也许还是对中外历史上一些重大改革的最好纪念!2008年是王安石变法940周年、百日维新110周年、日本明治维新140周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从古今中外改革的成败中我们能得到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改革如今兴犹未尽。

二、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改革是一幕幕散发着时代气息的活剧。回答1-5题:

1.新中国成立后波澜壮阔、囊括人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伟大改革始于

A.“一五”计划 B-社会主义改造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改革浪潮跌宕起伏。下列对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成功的改革都顺应了时代的潮流B.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方式

C.成功的改革都是全社会的互动 D.改革都伴随着深刻的思想解放

3.2006年我国废除了农业税。下列关于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农业税在中国存在了2600多年 B.是进一步深化城市经济制改革的需要

C.目的是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之间分配关系 D.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要废除农业税

4.“沙皇陛下是专制的君主,服从于他是上帝的旨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事他不该管。沙皇的周围,只能有顾问和圣旨的执行者。”此法令反映出彼得一世

A.强迫农民服役 B.强制农奴劳动 C.加强中央集权 D.推行西方生活方式

5.推动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出现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明治维新 C.辛亥革命 D.甲午战争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政府都比较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回答

6—8题。

6.下列措施对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具有直接作用的有

①唐朝的租庸调制 ②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 ③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 ④清朝推行的摊丁入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

7.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列有关北魏“均田制”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起到了限制豪强兼并,增加政府收入的作用 D.受田农民必须负担租庸调

8.中国共产党的下列措施中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

①土地革命 ②减租减息 ③“米棉之战”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D.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10.明朝一条鞭法和唐朝的两税法体现了倡导者的理财思想是

A.轻徭薄赋 B.无夺农时C.平均负担 D.开源节流

11.邓小平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基础上创立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性主要体现在

A.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B.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C.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12.下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

②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所有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变化。回答13-15题。

13.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新税制,其主要作用是

A.促使耕地转向私有 B.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减轻农民的负担 D.建立封建生产方式

14.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土地改革

A. 建立了农业集体所有制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农村建立

C. 在全国各民族地区广泛开展 D.彻底废除了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15.在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在农村采取的措施是

A. 把逃亡贵州的土地分小块出售给农民 B. 没收教会财产、取消贵族的封建特权

C.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D.从法律上保障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

二、创新训练:

(二)非选择题

17.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场改革的背景。改革主要针对哪些问题而展开。试从经济、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分析中苏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18.“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1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西方世界一直关注中国在历史变化过程中的走向,美国《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毛泽东于1949年2月,邓小平于1979年1月和1985年9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成为当时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

      

图1标题写着:中国正迈步走向民主统一。这是1949年2月的期刊。

图2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这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

图3标题写着: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这是1985年9月23日的期刊。画面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图1、图2两期《时代》周刊的标题。

(2)毛泽东和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各是什么?各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你如何看待图3中《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论证你的观点。

20.材料一: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二: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1)材料一中罗斯福所说的“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是指什么?概括指出罗斯福进行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一和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罗斯福和邓小平是如何领导本国人民“闯”出新的发展道路的。

(3)从中外改革成败中你能得到哪些规律性的认识或启示?

以下还有创新试题以及详细参考答案,如果您想查看完整资料请点击这里下载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