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热点:《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经济、哲学、政治学思考及高考预测2008-11-19 09:27:00 阅读 参与讨论()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一、热点背景:

(一)、2008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报告认为,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多方面严峻考验,克服了国内重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不利因素,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0.2万亿元,同比增长9.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0%;其中,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0%,CPI同比上涨5.3%。7月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新情况,统筹兼顾,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调减了公开市场对冲力度,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向重点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倾斜。总体看,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平稳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二)据人民网2008年11月17日报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一阶段,央行将采取六项举措,积极支持扩大内需,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六项举措是:1、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启动保障经济金融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2、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3、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4、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5、加强对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和资本流动的监测分析。6、加强对外投资的风险提示和监管。

央行认为,通货膨胀压力缓解为结构调整提供了空间和时间窗口,可择机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但也要看到,国内劳动力成本、资源能源价格上升是长期趋势。国际上,为应对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经济体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注入的流动性在未来经济好转后可能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因此,货币政策在近期要防止通货紧缩,在长期要防止通货膨胀。

三.高考预测:

2008年7月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新情况,统筹兼顾,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政府决定调整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凋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货币政策属于行政手段 ②货币政策属于经济手段③政策货币政策是运用“看不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 ④调整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为了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2.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国党和政府出台措施,调减了公开市场对冲力度,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这表明

①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加深 ②我们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 ③我们党在履行经济职能 ④这是权宜之计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向重点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倾斜。体现的辩证法的道理是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B.工作重心要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改变的

4、在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趋缓的形势下,确保实现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

A、发展经济,扩大国内需求 B、扩大我国商品出口量

C、加强对外投资的风险提示和监管 D、扩大吸引外资规模

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多方面严峻考验,存在国内重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不利因素,但是居民储蓄率仍然过高,影响到经济的协调发展。据此回答5-6题。

5.在一国居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下列图象中能反映消费与储蓄之间关系的是(图略)

6.在现阶段国内需求中,消费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投资增长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拉动作用。经济学家厉以宁说“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只有最终需求旺了,经济才能真正启动起来。”这是因为

①生产决定消费,投资增长是扩大消费的前提 ②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对投资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③消费与生产的相互决定作用④消费是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生产

A.①③B.②④ C.①④ D.③④

央行将采取六项举措,积极支持扩大内需,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第一条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启动保障经济金融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7.从哲学角度看,上述举措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①主观符合了客观 ②符合矛盾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③矛盾特殊性原理 ④看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8.从政治学角度看,央行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说明

A.央行也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B.我国政府在进行经济调节

C.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的特征

D.央行具有一定的自治权

2008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9.说明中国人民银行

A.是国家权力机关 B.为居民储蓄与企业经营者提供服务

C.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 D.具有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能

10.上题中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有利于中央银行

A.增强金融监管的力度和效能 B.扩大对工商企业的贷款规模

C.统一经营全国外汇买卖业务 D.强化对基本建设贷款的管理

11.我国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很简单,就是用别人的钱赚钱。这里对“别人的钱”的合理认识

A.向政策性银行贷款,此时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

B.向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此时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C.向商业银行贷款,此时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D.向中国人民银行贷款,此时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12.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列银行中,经营货币存款业务、已经或可能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有

①中国人民银行 ②中国建设银行

③北京发展银行 ④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汇率是一个国家进行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利于

①调节资源配置 ②优化产业结构 ③扩大国内需求 ④平衡国际收支

A. ①③ 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

14.我国要运用金融、税收、财政等手段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国家之所以在分配领域采取上述措施,是因为

①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基础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③公平是效率的基础,实现公平,能够促进效率的提高④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A. 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5.2008年7月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新情况,统筹兼顾,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调减了公开市场对冲力度,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⑴联系实际从经济学角度说明中国人民银行连续调整货币政策的意义。

⑵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调整货币政策?

16.材料一: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指标,认为中国是全球消除贫困的成功“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增长了5倍,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数亿。以基尼系数衡量,贫富差距也在扩大。中国城市的基尼系数或者说贫富差距由1978年的0.16增加到目前的0.45。国际经验表明,当基尼系数超过0.400时,国家往往开始出现社会紧张局面。

材料二:中国消除贫困的实践经济被概括为“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模式,我国的财政部门和一些政策性银行安排专项贷款扶贫资金,通过改善贫困地区生产条件,开发当地资源,教育投资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全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总量大幅减少。

(1)结合材料二,运用内外因关系,分析我国扶贫事业取得成功的依据。

(2)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为什么要解决贫困问题?

以下还有文综知识链接以及详细参考答案,如果您想查看完整资料请点击这里下载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