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首次效应2008-10-17 13:41:00 阅读 参与讨论()

人们都经历过第一印象(又叫首次印象或“第一感”)这种心理现象。小时候做了一件事,即使隔了几十年,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作“首次效应”。 

学习活动中同样存在着首次效应。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

俄国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许多后进学生作过调查后指出,学生学习落后的根源之一,就是对教材首次学习得不够好。可见,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首次效应,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 

以需引获。心理学告诉我们,行为来源于动机,动机产生于需要。学生学习收效的大小是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的函数。

要想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首次效应,必须强化其学习动机。它通常分两类:外在学习动机和内在学习动机。只有当学生将学习活动与党的事业的需要紧密融合在一起,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学习动力。 

以疑促获。从思维科学角度看,教学过程中贯穿有一条求索链:生疑(置疑)——质疑——释疑——再生疑……运用好这根“链条”,对强化首次效应大有裨益。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强化学习首次效应,首先要在链端——“生疑”上下功夫。“激疑”是生疑之术,是指教员通过巧设疑难,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悬念,点燃其思维火花,进而开发他们的智能。将“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问题上,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涟漪,“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在学生处于想解决问题和表达思想而又难于解决、表达的心理时设疑,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产生释疑的渴望。学习完一章,能像古典章回小说那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使学生欲罢不能,越学越想学。

以趣诱获。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一般的学习单*“知之”(从道理上明白意义)不如对学习有喜好(从感情上产生爱好,即之)。而喜好之深,就会以学习为乐,以学习为乐就可以迸发出强大的学习热情,获得良好的学习效应。学生对学习兴趣愈高,知识雪球就会愈滚愈大。

正像古语所说:“兴趣产生于知,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造,就会激发出浓厚的兴趣,产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教员应引导他们自已去发现、去解决、不要越俎代疱。 

以难激获。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学生的思想,只有在困境中才能发奋振作。心理学告诉我们,首次感知的程度与学习时的脑力劳动强度密切相关。

学习犹如摘果子,如若“不用跳,即摘到”,或者顺手就可拾到落地果吃,印象就不会深。当然“拼命跳,摘不到”,也会挫伤学习积极性。最好是“跳一跳,果子到”。使许多学生对所学内容即不感到高不可攀,但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学懂它,非经一番思索,用一番脑筋不可。

要形成一种可望而经过努力又可及的状态,使学生在由“望”到“及”的过程中尝到克服困难的乐趣和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思想锋芒,增强学习效应,提高学习效益。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