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增强学生的抗挫折的能力2008-12-1 11:18:00 阅读 参与讨论()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或这样或那样的挫折。

比如早上起床去上学,没想到路上遇到交通阻塞而迟到,被老师批评了一顿,这时可能会因为委屈而生气、懊恼,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反应;期中考试,尽管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成绩却不理想等等。

这些情况都会使人产生焦虑、失望、忧虑、担心、痛苦等情绪反应,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遇到了挫折。

挫折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指存在的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干扰情境,如考试不及格、干部没选上等;其二是指对挫折情境的认知与评价,这种认知和评价的过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三是指在对挫折认知评价的基础上,产生情绪或行为反应,如愤怒、攻击、紧张、焦虑、退缩、逃避等。

以上三方面内容的关系如下:挫折情境(真实的或想象)的,引起挫折认知进而产生挫折反应。

可见,挫折认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假如两个人遇到同样的挫折情境,如考试成绩不理想,一个人认为问题很严重,另一个人认为无所谓,那么两个人所产生的反应明显不同,前者可能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而后者则可能反应很微弱,这主要是由于认知的不同。

造成挫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的外界因素;二是主观的内在因素。

1.外界因素

外界因素即环境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恶劣气候、各种事故等难以预测和左右的外界条件,是产生挫折的自然环境因素。

但人的挫折的产生更多的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如人际关系紧张、才能没能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与父母的隔阂,处境孤立;目标混乱等一些人为的限制。

2.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即个人生理、心理因素带来的限制和阻碍。其中包括:第一,生理条件的限制。第二,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指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不能同时实现,必须选择其一。

这种选择过程容易产生心理矛盾,造成挫折。青少年学生常常过高估计自己,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计划,结果因能力有限,目标无法达到,而自己又难以认识,而产生挫折情绪。

实际上挫折是人的一种自我的内心感受。挫折的产生是对动机与目标关系的认识、评价、和感受,与旁观者关系不大。

因此,挫折的产生与一个人的动机、需要、抱负水平、对成功的预测有重要关系。由于挫折表现为一种主观的情绪感受,因此它对与个人对挫折的承受力和排解力有很大关系。

同样的挫折情景,由于主体的认识不同,承受能力不同,产生的挫折体验也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增强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呢?

1.提高对挫折的认知

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挫折情境,所产生的挫折感的大小和情绪反应的强弱可能不同。这取决于人们对对挫折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和理解,也就是对挫折的认识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认知结构,所以虽然刺激相同,但认识结构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认识特点,由认识过程形成的观念支配着情绪和行为。

如果认识发生错误,就可能导致形成错误观念,继而产生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所以,面对挫折,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有适当的反应和行为,否则只可能加重挫折感。情绪反应更加强烈,更加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因而改变认识是适应挫折的第一步。

2.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

不同的人在同一情境中经受同一强度的挫折,会有不同的反应。除了他们对挫折的认识存在差异外,还与他们对挫折的承受力有关。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适应挫折、抵御和对待挫折的一种能力,也就是一个人能够忍受挫折和排解挫折的程度。

挫折承受力强的人,在重大挫折面前,仍可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力,采取理智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应对挫折。但挫折承受力底的人则不然。所以,挫折承受力是个人保持良好适应、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挫折承受力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挫折忍受力,一是挫折的排解。

所谓挫折忍受力是指个人对挫折的忍受程度,也就是一个人遭受挫折时能够经受挫折打击与压力,保持心理和行为正常的能力。

忍受力高的人在挫折面前,不易被强烈的情绪所困扰,能够保持正常的行为。忍受力底的人遇到挫折就容易惊慌失措,限于不良的情绪困扰中,甚至微小的挫折便出现行为异常。

挫折排解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以后是否能解脱挫折状态的能力。通常是指能及时排除挫折还是让挫折冲突持续很长时间不能解决;是用积极的方法解决挫折问题,达到心理平衡,还是以消极的方式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是遵守社会准则解除挫折还是只凭一时的感情冲动,采取过激行为;是否具有排除挫折的经验和方法。

耐受挫折是挫折适应的第一阶段,是排解挫折的基础。排解挫折是对挫折的主动积极的适应。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