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是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杨常夏)2008-3-4 15:10:00 阅读 参与讨论()

杨常夏

河南省  杨常夏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又一届学生即将毕业,看着眼前这些善解人意、学习努力的孩子们,我实在不忍回忆过去的日子。不敢想象,如果让我再过一次那样的日子,自己是否能挺得过来。可毕竟岁月没有亏待自己,经历了风雨,我终于见到了盼望已久的彩虹,感到自己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心灵得到一次彻底的洗礼,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曾经的困惑:

我已经有了十八年的教学经历,然而却越来越感到困惑,许许多多的不一样让我无所适从。

困惑之一:学生看待纪律处分象看到地上躺着的一角人民币一样无动于衷,不屑一顾。

困惑之二:学生的语言中多了“偶”、“酷”、“386”、“白骨精”等新名词,让人难以领会。

困惑之三:学生们对马克思、列宁等象对古猿人一样遥远淡漠。对于雷锋等的英雄人物也似乎云雾一般。但对于周杰伦却钟爱有加:发型学周杰伦,听歌唯周杰伦。桌子上铺着周杰伦,书本上贴着周杰伦,屁股下坐的也是周杰伦。似乎周杰伦才是他的全部生活。

困惑之四:班主任在学生口中成了“老班”,“头”,“老张”,“老李”……学校非常看中的校服、学生证被学生系在腰里,披在肩上,抱在怀里,别在屁股上,揣在口袋里。俨然一种戏弄的感觉。似乎穿校服、带学生证是一种耻辱。

困惑之五:学生开始有了视生命为儿戏的行为,不是离家出走,便是轻生厌世。“我不想活了”好象一夜间成了孩子们的口头语。似乎只有他才是天下最痛苦、最可怜的人。似乎生命就象练习本一样,撕掉一张还有许多。

困惑之六:学生眼中没有了泪水,却充满了迷茫,充满了冷漠。面对死亡已经没有恐惧,有的只是快感。一旦知道谁是网络中的高级杀手,那么必定会崇拜有加,佩服不已。

二、教育中的反思:

面对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作为一个身处多种困惑之中的教师,一个长年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来说,不能不进行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确实是痛苦的,然而却又是必须的。

当前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都多样化了。互联网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多种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迷信、黄色、有害的内容,很难管理、控制和引导。学生的思想也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变得惘然。“老革命”已经和“老古董”相差无几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帮助孩子把握方向,德育创新已经迫在眉睫。使青少年既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求知的能力,又要学会筛选,学会鉴别,学会吸收,学会抑制,在接受知识信息的同时接受教育,接受信息多元化提出的新挑战。

尽管学校具有管理的职责,然而,教育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品质,不应是管理出来的,而应是教育出来的。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德育应着力于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判断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在以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德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青少年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德育不仅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而且是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我想,只有需要的,才是最好的。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如果不能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德育只能停留在表面,成为一句空话。

反思中我感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实现人的自我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斯宾塞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认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个人的行为来自于他自身的需求或动机,而这种需求或动机又受情绪情感的支配。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人们共同在意、重视的是智力提高,忽略了可以反映一个人控制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被称为“情商(EQ)”的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这不正象是一台精密的仪器,只会受制于人却不会创造性工作吗?那么,21世纪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有从何谈起?

由此,我认为自己还是应该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情感入手,建立全新的德育理念,摸索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三、教育中的尝试:

1、及时抓住感动教育的契机:

记得在初一刚接班没多久,面对全新的情况,正为不知从什么地方下手开展班级工作发愁,一个学生的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启发了我。那天,一个学生无意中告诉我说学校的那个老爷爷好可怜好孤单。原来他说的是学校为照顾一个教师的单身亲属,安排他在学校为孩子们烧些开水并吃住在学校。提水时摔倒,被路过的我班学生刚好看到。为了做好感动教育的第一篇文章。我没有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反问他还有什么想法。他当时也没说出什么。几天后,我借助语文老师之手,提醒孩子们注意观察学校老校工的仪态并写出观察日记。而后把描写细腻、情感丰富的文章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班会上继续让孩子们谈关于老人的话题,见到的,身边的,能谈就谈。谈老人的现在和自己的将来。孩子们的表情越来越宁重。我看到时候了,便问到:“大家是否想继续看到这样凄惨的故事?”孩子们的脑袋都摇起来。“有办法吗?”“我们帮帮他!”“帮他提水!”我帮他扫地!”“我们可以给他捐款!”大家七嘴八舌提出各自的意见。我没有表态,而是把这个皮球踢给了班长。第二天,还没等我问,班长主动告诉我说,他们已经有了方案:一、二、三组中离校较近的同学负责帮助老人搬柴火烧锅炉;四、五、六组同学负责帮助老人打扫卫生。说干就干,孩子们没有了平时劳动时的推脱,更有几个女生把老人的几件衣服也找出来洗干净,屋里屋外收拾了一遍,象是换了个屋子一样。老人有些不好意思地露出开心的笑脸。从此,我班的学生基本承包了老人的照看事务。老人也不时拿出几个糖块来给孩子们。看到老人颤抖的手,孩子们流下了眼泪。他们知道老人没有更好的东西,但并不嫌弃,而是仿佛接到稀罕食品一样连说谢谢。日子过的好快,转眼到了新年,班级学生又自发捐款一百多元,为老人添置了一些生活用品。看到这样的老少共乐图,谁还会埋怨责怪孩子的德行呢?遗憾的是,一年后,孩子们的第二次捐款还没来及送出,老人就因病去世。孩子们只好用捐款买来祭奠的用品送老人上路。我想,尽管没能长期照看老人,但“关心他人,快乐自己 ”的理念必定由此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脑海里,孩子们受到的影响将是永远的。

2、借助外力促使感动教育形成合力:

初二时,班里一个学生因为成绩不够理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在一天晚上,自习课间,有学生发现这个学生课桌上的一张纸上写满了轻生的字眼,人又不在,于是告诉了我。我急忙带着几个孩子到处寻找,最后在学校操场上看到了一个正跪着的孩子。急忙跑去一看,正是这个陷入绝境的孩子。然而情绪极度消沉的他,无论怎样都听不进大家的劝告。只是一味哭诉自己的无奈,诉说父母的不理解以及自己的无能,埋怨自己为什么总是赶不上别人。于是,我慢慢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而不答。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有不少好奇的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格越出越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格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因为男孩怎么都不肯卖,竟被大家传为“稀世珍宝”。

短短的故事稍稍平静了孩子的情绪,但我知道并不能指望一个故事就解决全部问题,于是说希望他在明天能告诉我其中的原因,然后联系他的父母接他回去。望着孩子吃惊而又显委屈的父母,我陷入了深思。

经过一晚的思索,我又联系到他的父母,分析了孩子的情况,提出希望能够配合自己实施更进一步的帮教工作。经他们同意后,我在下午把他们请到学校给班里的孩子讲起了自己对孩子的疼爱,关注,以及理解。最后家长满含热泪用深深的鞠躬答谢全班学生对自己孩子的帮助以及自己对孩子造成的无意伤害的歉意。如果说家长表示对孩子的疼爱关心和理解,孩子们是见怪不怪,但最后的一躬让孩子们惊呆了,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看到家长与孩子们的心理距离在无形中有所拉近,我又把昨晚的故事讲了一遍,然后用严肃的口气说道:石头尽管永远是石头,但就是因为认识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生命的价值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吗,在不同的环境下就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主人的珍惜而大大提高了它的价值,竟被视为稀世珍宝。其实,世上的哪一件珍宝不是因为有了珍贵的认识才有了珍贵的价值。否则不都是石头一块?我们每个人不也像一块石头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会价值连城!

此后几天里不断有孩子写纸条给我说自己也曾经有过轻生的想法或自虐的行为,原想自己去了父母就会不再烦恼,不再为自己生气,当然也有对家长的埋怨,现在才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是家长的一躬深深震撼了自己。教室后面的板报上悄悄出现了“珍爱自己,提高价值!”“理解父母,不言放弃!”的警句。我终于感到自己的苦心没有白费,可以喘口气了。同时,自己也有了另一番感悟:
     对现代人而言,解放自己的心理,摆脱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融入自然,与万物对话、交流,培养宽广的胸怀,确认良知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无疑是生命意义的首选价值。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帮助孩子体验生命的快乐和生命的苦难,因为没有面对苦难的挑战,就体会不出生命的甘甜。

3、感动教师更有利于感动学生:

作为班主任,经常要遇到课任教师反映情况的时候。听到学生好的表现,当然会令班主任高兴,但往往听到的却是“你班的XXX作业没交”“XXX上课捣乱”等等,而且有时个别老师还无意提到“人家别的班都能做到”,言外之意是你没管好,这时的班主任只有赔礼的份,仿佛班主任没有配合好。为了能够缓和师生关系,我特意在课任教师反映情况时,尽量提高声音,诉说特殊学生的不易。比如单亲家庭的邵XX,随多病的姥姥、姥爷生活,妈妈常年在外,孩子已经三年没见到妈妈了。这样的孩子能够安然坐在教室上课,不逃学,作业只是偶尔完不成,已经不容易了。要是咱的孩子,心疼还来不及呢!象程XXX,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因只有妈妈了,但妈妈为生计常年东跑西走,经常只有她一个孩子在家,白天以方便面充饥晚上孤独的拌着灯光睡觉。早上也没有谁提醒起床,更不会有人为她准备早饭。这样的孩子还能坚持上学,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咱的孩子有当老师的家长管着,还不尽人意,更何况那样的孩子?多次的学情交流,不仅使得课任老师为孩子们的付出感动,继而宽容他们,变埋怨为关爱,有时意义关照部分学生作业可以晚交,课没听好可以拿老师教案重学。得到老师理解宽容之后的孩子们,并没有放纵自己,而是以理解换真情。学习更加努力。师生之间达成了默契。以往的指责变成了报喜。拿老师的话说,就是“我怎么看这帮孩子懂事了!”“我看这帮孩子顺眼多了!”也许正因老师的感动,期末教学测评,我班的课任教师都被学生评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班级的成绩莫名其妙地由第五上升到第一。

感动是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推荐给好友:【http://www.ks5u.com/News/2008-3/5055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